盘点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的农民起义
秦末大泽乡起义
在两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农民因反抗当权者的暴政,而发动了不计其数的起义。
这些起义规模有大有小,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造成的影响也是有高有低。
本文将为你盘点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所发生的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1.秦朝:大泽乡起义
公元前209年,因秦朝徭役繁重,赋税严苛,导致民不聊生,百姓们苦不堪言。
当年七月,朝廷征发900名农民服徭役,前往渔阳戍边,在今宿州大泽乡因大雨阻隔而耽误行程,不能按时到达目的地。
陈胜、吴广二人便在队伍中散布“如期不至当斩”的言论,杀掉押运军官,大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率众起义。
陈胜称将军,吴广为都尉,在今河南省淮阳县建立张楚政权。
后陈胜称王,起义军规模达数万人,便派遣军队分三路向秦朝故地关中地区进攻。
但进攻均遭到失败,十一月,吴广在荥阳因起义军内讧被杀。
十二月,陈胜的军队败退之际,车夫庄贾杀陈胜以降秦。
起义持续了六个月,最终失败。
2.西汉:绿林赤眉起义
王莽篡汉后,因急于改革,导致天下混乱,民怨沸腾。
公元17年,荆州饥民因争夺挖掘野泽中荸荠充饥而发生争斗,湖北人王匡、王凤为众人评理,受到大家拥戴,推为首领。
王匡和王凤便将饥民组织起义,藏于绿林山中,世称绿林军。
与此同时,山东人樊崇率众起义,因军卒将眉毛涂为红色,所以被称为赤眉军。
后绿林军立皇族刘玄为帝,创立更始政权,赤眉军曾暂时归附,后因内部斗争而分裂,赤眉军立刘盆子为帝,建立建世政权。
绿林军攻占长安,王莽新朝灭亡。
不久后,赤眉军又攻下长安后,处死更始帝刘玄。
但赤眉军不懂如何管理到手政权,一年后,赤眉军退出长安,遭到刘秀军队的打击,最终无力再战,只得投降。
农民起义胜利果实为刘秀所赚取。
3.东汉:黄巾起义
公元184年,汉灵帝在位时政治黑暗,天灾不断,河北人张角自称大贤良师,进行秘密传教,组织起义。
当年二月,起义爆发。
起义军喊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天下大吉,岁在甲子”的口号。
因起义军皆头戴黄巾,故称黄巾军。
黄巾军采取了分散作战,全面开花的策略,形成了豫东黄巾、南阳黄巾、冀州黄巾、扬州黄巾、幽燕黄巾等多部。
三月,朝廷派皇甫嵩等将领镇压起义军,并允许地方可自行募兵征剿灭。
至十一月,持续了九个月的黄巾起义被基本平定,但其余部仍坚持战斗二十年,后逐步为曹操等豪强势力所镇压。
4.两晋:孙恩卢循起义
东晋末年,门阀氏族权利庞大,农民惨被剥削。
公元399年,朝廷征发佃农当兵,引起民间不满,琅琊孙氏出身的低级氏族孙恩自称征东将军,率众起义。
不久后遭到北府军名将刘牢之镇压,孙恩三次退入海岛,又三次登陆,兵进到首都建康外围。
然而最终还是失败。
402年,孙恩战败,投海而死。
孙恩死后,其妹夫卢循被推为首领,继续反晋战争,并登陆攻下广州,自称平南将军。
411年四月,卢循在交州兵败自杀。
5.隋朝:瓦岗寨起义
隋末起义规模较大的有三支,瓦岗寨起义、河北窦建德起义、李渊起义。
但李渊本质上属于贵族夺权,故而不表。
瓦岗寨起义因《隋唐演义》等文学作品的影响,在民间流传最广。
隋朝末年,河南人翟让原本是县衙小吏,因犯过错被判死刑。
翟让越狱后逃回老家,此时老家农民正酝酿起义,翟让参与其中,与徐世绩、单雄信等人同上瓦岗寨,举起起义大旗。
615年,起义军击败隋将张须陀,队伍再次壮大,王伯当等率众投靠。
616年,经王伯当介绍,落魄贵族出身的李密投身瓦岗寨,并受到翟让器重。
经过李密的谋划,瓦岗军四面出击,战果颇丰。
但李密平时结党拉派,十分注重培养个人势力,逐渐将翟让架空,并在一次宴会上,指使手下心腹将翟让等人杀害,起义军内讧严重。
幸免于难的将领也看透李密心胸狭窄,没有气度,部队内部离心离德,战斗力日衰,瓦岗寨开始走上下坡路。
后李密被隋朝招安,封太尉元帅之职。
王世充叛乱后,对李密部大举进攻,李密麻痹大意,举兵冒进,被王世充杀的大败,瓦岗军重要将领几乎全部陷落,程咬金,罗士信,秦琼等人被王世充俘获,单雄信等投降,李密率残兵投靠李渊,后因反唐被杀。
瓦岗军起义宣告失败。
6.唐朝:黄巢起义
唐朝末年,政治腐败。地方上由各镇节度使把持,对属地之民极尽压榨剥削。
严重的土地兼并使百姓失去生活倚靠,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一时间天下起义频发。
874年,山东私盐贩子王仙芝率领数千农民起义,自封“天补均平大将军”。
第二年,黄巢携子侄外甥聚众几千人在山东菏泽起义响应王仙芝。
不久后,两支起义军汇合,连下十几个州,兵力很快发展到数万人。
随后,起义军转战河南,十日之内连克八县,朝廷见起义军势大,便下旨招安,针对这个问题,王仙芝和黄巢爆发激烈矛盾。
王仙芝想投降,黄巢却誓死不降,虽然保住了农民军继续战斗,但王黄二人却也就此决裂。
878年,王仙芝在湖北兵败被杀,余部投靠黄巢。
879年,黄巢军向岭南进军,攻破广州。
第二年十二月,黄巢率领的北伐军攻破唐朝国度长安,遂建立大齐政权。
882年,唐军将长安团团围困。
第二年四月,黄巢由长安突围,遭到降将朱温以及沙陀贵族李克用的数次打击,只带千余人败走山东。
当年六月,黄巢身边人马损失殆尽,其在山东莱芜自刎而死。
黄巢死后,其子黄浩率领七千农民军余部继续坚持战斗了二十年,最终在湖南中伏,黄浩被杀。
至此黄巢起义彻底失败。
7.宋朝:方腊起义
说起宋朝,虽然历史记载也有大大小小四百多场农民起义,但却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形成席卷全国规模的。
人们印象中耳熟能详的也只有经过艺术加工后的梁山宋江起义。
但实际上宋江起义规模很小,充其量只能算一场有限规模的民变或者盗贼。
若论规模,也只有江南的方腊起义勉强可以上榜。
宋徽宗时期,为了筹集对金国的岁币,以及维持皇家贵族的奢靡生活,百姓赋税严重。
1120年十月,佣工出身的摩尼教教徒安徽人方腊在浙江发动起义。
起义军得到农民响应,很快发展到上万人,方腊自号“圣公”,建立政权。
首战便击败宋朝五千人的讨伐军,并攻占了青溪县,十二月又攻占睦洲,当月底,起义军攻下了杭州。
但因为随后秀州之战失利,杭州失去屏障,方腊军不得已退出杭州。
1121年四月,宋军围攻方腊军青溪县大本营帮源洞,起义军一万多人战死,方腊也被宋军将领韩世忠俘虏。
后方腊被朝廷处死。
方腊起义军在在六个月时间内被完全击败。
余部又坚持战斗了一年,最终也被宋军全部镇压。
8.元朝:红巾军起义
1351年,元廷征发十五万民夫治理黄河,因官员克扣工钱,引起民夫不满。
此时民间流传民谣“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白莲教领袖河北人韩山童与安徽人刘福通便凿石人刻字,埋在黄陵岗。
民夫们挖出石人后,又经韩山童等人鼓舞,便纷纷追随。
起义军头包红巾,故被称为红巾军。
然而聚众起义当日消息泄露,当地官府派兵绞杀,韩山童战死,刘福通率农民军转战他地。
与此同时,各地农民军四起,徐寿辉、芝麻李、郭子兴等也在各地发动起义,起义军也是头缠红巾,名义上属于红巾军序列,但各自为政,互不统辖。
刘福通后来迎韩山童儿子韩林儿为小明王,转战安徽各地,于1363年在安丰之战中红巾军惨败,刘福通阵亡,韩林儿出逃。
后朱元璋在毫州参加了郭子兴和孙德崖的红巾军,因军功而快速崭露头角,成为红巾军重要将领。
红巾军各部一边与元朝敌对,一边又相互攻伐兼并。
最终朱元璋一步步击败其他政权,陈友谅部被朱元璋击败,张士诚,方国珍等部投降,小明王韩林儿在瓜步江离奇溺水身亡,至此,红巾军全被覆灭,朱元璋在南京建立大明政权。
而后,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等将领北伐,将蒙元势力驱逐,遂一统天下。
朱元璋归根结底也属于红巾军后续,所以本质上来说,红巾军起义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成功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农民起义。
9.明朝:李自成起义
明朝末期,阶级矛盾尖锐,天灾不断,农村破产。
陕西人李自成生于陕西米脂,小时候曾为地主家放羊,21岁时因打伤地主,逃亡甘肃,在当地做了一名驿卒。
后因朝廷财政紧张,便开始裁撤驿站。
李自成因此而失业。
1628年,李自成的舅舅高迎祥起义,四年后李自成投奔起义军,,被闯王高迎祥封为闯将。
1635年,天下起义军13家72营会师河南荥阳,组建联合军。
不久后高迎祥战败被俘,遭到杀害,李自成被推举为首领,继承闯王称号。
李自成的闯军也很快成为各支起义军的主力,雄居荆襄之地,采取了先取陕西做根据地,而后图谋京师的战略规划。
李自成军入陕南,取潼关,克西安,乘胜又拿下宁夏,控制了西北地区。
李自成在西安称王,定国号大顺。
1644年2月,起义军分两路进攻北京,一路经山西,河南北上,牵制明军主力。李自成亲率另一部直奔张家口,而后南下,两路对北京城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3月,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大明灭亡。
听闻辽东吴三桂投降清军,李自成率军前往山海关,遭到吴三桂与清军的合击,被杀的大败,后在今秦皇岛卢龙一战中又再次落败。
李自成退回北京,在紫禁城称帝后便匆匆撤离北京,向西安方向撤退。
一路上被清军追击,连吃败仗。
回西安的道路为清军截断,李自成无奈只得取道汉中入川,后又转战湖广。
清军继续追击,李自成农民军连败十三仗,李自成率残兵退到九宫山时,遭遇地主武装伏击被杀。
余部三十万人后来与南明政权联合抗清,二十年,与康熙年间失败。
10.清朝:太平天国起义
道光年间,屡次科举不中的洪秀全联合冯云山等人在广西乡民间传教,依据西方基督教为蓝本,创立拜上帝会,教众上万人。
1850年十二月,洪秀全率领拜上帝会教众两万人在广西金田发动起义。
因其旗帜上有太平二字,被称为太平军。
洪秀全自封天王,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等人也各自封王,并在1853年攻下南京,改名天京。
太平军便将天京立为国都,称太平天国。
随后,太平军出师两部,展开西征和北伐。
西征军连战连捷,占领安徽,又打垮曾国藩的湘军攻克武昌等地,并吸纳了南方天地会武装,太平军势力壮大。
北伐军由扬州出发,经安徽,河南,山东,一路打进河北,但在今河北东光县连镇被围困,大将林凤祥被俘身死。
北伐军宣告失败。
在南京的中央,东王杨秀清与洪秀全因夺权爆发冲突,最终杨秀清及部下两万多人被杀,翼王石达开也因为被猜忌不得不率军与太平军分裂。
1863年转战到大渡河的石达开兵败被俘,后在成都被凌迟处死。
天京的洪秀全为稳固统治,开始大封王侯,搞得太平军内部乌烟瘴气,各王之间互有争斗,内讧严重。
随着太平天国最有军事作为的陈玉成被俘身死,李秀成被俘投降不成亦被杀后,太平军再无一战之力。
1864年,天京被清军围困,四月洪秀全病逝,六月天京被清军攻破。
太平军残部仍继续战斗。
1866年,长江以南的太平军覆灭。
长江以北的太平军与捻军联合与清军作战,分为东西两路军。
1867年东路军在山东寿光一战中全军覆没。
1868年,西路军在山东从骇河全军覆没。
1869年,最后一支成建制的太平军在陕西全军覆没。
至此,太平军起义全面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