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 • 明治维新:江户时代曾是日本历史上最安定、富足的时期
读书札记 • 明治维新简史(3):
江户幕府的统治基础
东京上野 • 日本国立博物馆
为了理解“明治维新”的发生原因,这里有必要先梳理一下日本的历史发展进程。
日本的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时期:旧石器时代、绳纹时代、弥生时代、古坟时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平安时代、镰仓时代、室町时代、安土桃山时代、江户时代、近代与现代。东京上野的日本国立博物馆设有日本通史展览,以翔实的文物和文字资料系统介绍了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
日本历史概述
纵观日本历史,从五世纪飞鸟时代(约中国南北朝时期)“大和国”首次统一日本到今天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日本始终未出现中国那样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天皇作为君主,与其他豪门氏族共同治理国家,其地位类似于历史上的英国国王,虽是天下共主,但却从未拥有中国皇帝那种生杀予夺一言九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朕即是国家”的绝对权力。
东京上野 • 日本国立博物馆
自“大和王权”定型的飞鸟时代(相当于中国隋唐时期),朝政基本上由贵族苏我氏垄断,公元645年,天智天皇在谋臣中臣镰足协助下发动“乙巳之变”诛杀了专权的苏我氏父子,从奈良时代到平安时代(相当于中国唐朝至北宋时期),朝政大部分时间都由中臣镰足的后代藤原氏把持。此后四十余位天皇中,皇妃基本上都是只能迎娶掌权的藤原氏之女,加上皇族内部基本上又都是近亲通婚(皇上纳侄女、外甥女、异母妹甚至小姨为妻),实际上天皇的父系、母系双方也都是藤原氏的直系血统。从十至十一世纪,藤原北家以皇舅、外公身份世袭了朝廷摄政、关白职位,长期掌握着日本政治权力,形成了“摄关政治”,摄关家成为贵族的顶点,天皇基本上被架空成为摆设。
1086年,白河天皇为了摆脱藤原氏的控制,主动让位给自己的幼子成为“上皇”,开设“院政”作为事实上的统治者。此后院政滥觞,幼天皇、小天皇、上皇、上上皇,祖孙几代同堂相互争夺权力。形成两派对立的阵营,天皇之间大打出手,各自从地方找来拥有武士重兵的豪族平氏、源氏(这两个氏族实际上是由无权继承皇位的天皇直系后代们组成),最终诱发了“保元之乱”和“平治之乱”。先是平清盛入京勤王成为太政大臣,在京都建立起平氏政权。后来在“源平合战”中,源赖朝击败平氏建立起镰仓幕府,从此天皇退化成大和民族的精神领袖,几乎没有了干政的权力。
东京上野 • 日本国立博物馆
从1185年出现“镰仓幕府”(相当于南宋)起,日本的实际统治者都是幕府的“征夷大将军”,开启了武士治国的“武家政权”时代。在漫长的近七百年里,日本的政体始终保持着类似中国“三国”时期的架构,天皇受制于幕府仅为维系法统的一个象征。但有趣的是,日本将军们从未有人想废掉天皇自己来做,也没有人试图建立一个完全的个人独裁制度。幕府将军把土地全部分封给臣服于自己的豪强(领主),仍延用旧有的贵族共治体制。每当政权遇到了麻烦,第一个想到的往往是向无权无势的天皇求助,期待以建立“公武合体”来度过危机。比如,江户幕府末期第十四代将军德川家茂通过与孝明天皇之妹和宫联姻,借助天皇的影响力来平息众人对幕府的质疑;镰仓幕府则干脆请天皇派自己的儿子到镰仓来直接出任幕府大将军。
江户幕府建立的背景
江户时期是日本历史上第三个幕府统治时代,也是最后一个幕府时代,此后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转变成现代的宪政国家。
在“关原之战”、“大阪之战”中,关东霸主德川家康消灭了丰臣氏的残余势力,结束了日本的战国时代,使国家重新实现统一。1603年3月24日(对应于中国明朝万历三十一年),德川家康被天皇封为“征夷大将军”,在江户(今东京)建立起幕府政权,至1867年11月9日(清朝同治六年)末代将军德川庆喜”大政奉还“为止,德川家族统治了日本共265年。这是日本历史上政治最稳定,经济最繁荣的阶段。
东京上野 • 日本国立博物馆
实际上,日本战国末期产生的“三杰”皆来自尾张国(今名古屋市),织田信长和德川家康都是当地大名豪族出身,二人为幼年时的玩伴,成年继承家业后结为“织德同盟”平分天下,这一同盟保持了二十年,是战国时代为数不多且保持最久的友好同盟。丰臣秀吉本是一介平民武夫出身,没有受过太多的教育,原为织田信长手下的一员部将。就在织田信长即将统一日本西部之际,不料在“本能寺之变”中被手下人暗算杀害。丰臣秀吉剿灭叛乱者,继承了织田信长的霸业,通过武力使诸大名陆续臣服于自己,成为天下共主,被天皇赐姓丰臣并封为太政大臣。他为了拉拢住东部霸主德川家康,将自己的亲妹朝日姬嫁给家康为妻。
大阪城 • 丰臣秀吉像
丰臣秀吉始终无子,年长后依照惯例传位给外甥丰臣秀次,自己以“太阁”自居,但依旧控制着朝政。但令他自己也未料的是竟会有一天老来得子,他随后欲立自己亲儿子为接班人,便捏造“谋反”的罪名将外甥秀次赐死,又将其家人屠戮殆尽。丰臣秀吉临终时,幼子丰臣秀赖年仅六岁,他以德川家康等五大老为顾命大臣辅佐幼主,不过最终还是遭到德川家康推翻。
江户幕府的统治基础
德川幕府的统治基于分封制,被称为“幕藩体制”,德川家康分封忠实于自己的“大名”来统治地方。各地大名的领地称为“藩”。幕府大将军由天皇册封,理论上与日本各地领主皆为“大名”。各藩国领地内设有相对独立的政府体系,有一定的自治权,但日本国家外交、国防、铸钱、度量衡和交通等领域则统一由幕府负责,大名皆效忠于幕府大将军。
大阪城
江户时代各地的“大名”约有276个左右,德川家康按照血缘和亲疏远近分为“亲藩大名”(有血缘关系者)、“谱代大名”(关原之战之前的家臣或早期追随者)以及“外样大名”(单纯的地方豪族)。只有少数亲藩大名和谱代大名可以进入幕府任职,参与幕政。
德川家除了将军职位外,还领有世袭领地,被称为“天领”。天领除农地外,还包括许多金银矿产。至幕府后期,日本国内领地总共约3000万石,其中天领约700万石,其他2300万石由大名管辖。大名领地最小为1万石,除德川家外,最大的领地超过100万石,江户幕府每年要给天皇、朝廷大约十万石(后来增加到二十万石)的经费,相当于一个中等大名的年收入,天皇家和公家贵族经常入不敷出,需向幕府申请救济。德川幕府通过颁布一系列法令,控制了诸侯大名,也控制了天皇家、公家(朝廷大臣)等贵族,以及寺社等宗教势力,实现了一定程度的集权。
大阪城 • 关原之战
幕府为了维持社会稳定,限制人民在不同阶级之间自由流动,规定人民须遵循世代的家业,不可转移职业,并以继承权来进行限制。武士或农家的家产只可选一个儿子为继承人,如果没有生下男孩,则可收养子或招赘婿来继承。
江户时期人民的社会地位由高至低如下:
武士:人数共有二百多万人,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七,包括将军、三百位左右的大名及旗下家臣;另外,公家(朝廷)贵族、神职和僧侣的地位亦等同于武士,人口大致上有六十万人,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二,这些人都能领取到幕府的俸禄。农民、工匠:人数共有二千五百多万人,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五。商人:商人人数共有一百八十万人,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六。秽多/非人:地位等同奴隶阶级,为数三十万人,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一,位列于士农工商四民之下。
大阪城城垣
幕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幕府最主要的收入来自于田赋。针对商人,幕府则可任意强令商人向它捐献。幕府发放的俸禄主要为大米,但也会辅以少量金币、银币和铜钱。德川中期,随着地方经济、农业的蓬勃发展,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元禄盛世”,江户当时的人口已经高达一百万,跻身全球人口最多的城市之列,
江户幕府对天皇、大名的种种限制
1615年9月9日,德川家康在灭亡丰臣氏建立德川幕府后,立即颁布《禁中并公家诸法度》,对朝廷和天皇的行为进行限制。该法律采用汉文形式发布,共17条,用于规范江户时代的“公武关系”。对天皇的主要职责,朝廷三公大臣(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的地位、选拔、任命,公家、武家的官职地位、赏罚,天皇与大臣的服饰,以及寺院住持的任免等皆作出明确规定。幕府在京都设有京都所司代,专门负责监视、管理天皇、朝廷公家与地方大名之间的往来。
大阪城 • 幕府大将军像
为了规范、限制武士的行为规范,德川幕府在不同时期先后发布了一系列的《武家诸法度》,包括《玄和令 (1615)》、《宽永令 (1635)》、《宽文令 (1663)》、《天和令 (1683)》、《宝永法典 (1710)》、《巨峰法典 (1717)》,这些法令从大名修建城堡、到武士研习文、武之道、婚丧嫁娶,日常交往、行为举止等等,都作出了非常详尽的规定。
为了防止大名拥兵造反,德川幕府在元和元年(1615年)闰六月十三发布《一国一城令》,限令各藩国只能保留藩都一座城堡,其余城堡一律夷平。1633年,德川幕府更是强制实行“参勤交代制度”,命令各藩国大名必须定期到江户觐见,并在江户城留府供职。大名须一年留国一年留府,关东地区大名更须每半年到江户觐见一次,而大名留国期间,妻子须定居于江户的藩府内。此项制度基本上确保了幕府握有每个大名的正室做为人质,以防其在领地发动叛乱。
芦之湖 • 箱根神社
为了保证江户地区的安全,德川幕府在全国主要交通要道设立了53处关卡,检查过往的旅客。其中,位于东海道上的“箱根关卡”规模较大,被视为要塞之地,旅客进出时需出示官府签发的“路条”供关员查验。关卡的主要作用之一是对“枪炮入女眷出”进行管制,即防止武器流入江户,禁止那些作为人质被软禁在江户的诸侯妻眷逃回各自领地。
江户幕府以“儒学”为统治大众的指导思想
德川家康喜爱《论语》特别推崇朱子理学,为了确立君临诸藩之上的幕藩政治体制,有效地维护封建秩序和统治,他组织大批儒家学者著书立说,论述天皇与将军并立,朝廷与幕府并存的二元政治体制的合法性。
京都二条城 • 德川将军府
早在德川幕府成立之前,德川家康即招大儒林罗山至江户,令其为众人讲解《贞观政要》一书。宽永7年(1630年),三代将军德川家光令林罗山建立孔庙和学塾教育幕臣子弟,林家可以世袭儒官。元禄三年(1690年),五代将军德川纲吉命林家第三代世袭儒官孙凤冈为大学头(类似中国明朝的国子监祭酒),主持幕府的最高学府。儒学尤其是朱子理学成为德川时代的官学。
与我们印象中那些传统军阀和武夫完全不同,幕府非常重视大众教育,兴办了大量的学校,江户时期几乎所有的武士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在习武的同时都能熟读四书五经。江户时代的学校大致分作下列五种:
幕府直辖学校:如昌平坂学问所,以武士为对象,带有强制性。藩学:同样以武士为对象,规模参照幕府学校,以教授儒学、汉诗、汉文、兵学、经济和剑术为主,直至幕末约有二百余所;著名者有会津藩日新馆、米泽藩兴让馆、熊本藩时习馆及水户藩弘道馆。乡学:幕府及藩主在乡村兴办,以教育富裕庶民为主。私塾:约一千五百间,由著名学者建立,入学者多是慕名而来。寺子屋:提供类似现代的小学敎育,学童年龄大都是六至十多岁,以训练读、写及算盘为主。
大阪 • 天满宫
江户时代日本人受教育程度在中古型态国家中名列前茅,武士基本都通晓四书五经,就连当时接触过日本的欧洲探险者也对日本人极高的识字率感到惊讶。当时的男性少有文盲,女子识字率也较高,这可能归因于私塾和寺子屋的收费标准颇有弹性,富人可缴纳银钱作学费,即使出身寒微,如一般农家也可以少量农作物或土产作为学费,学费的相较便宜令多数人皆有机会受教育。其次,随着商业化和人流、物流增加,生活技艺的提高也迫使人们必须识字以维持生计,故当时日本社会的教育水准是颇高的。反观儒学发源地的中国,当时人们受教育的比例奇低,大部分人都不识字。
江户幕府对宗教的态度
江户幕府大力推崇佛教、神道教和儒教,严厉取缔基督教。自从佛教在奈良时代传入日本以后,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江户幕府设立“檀家制度”(寺院教民登记制度),要求所有国民以家族为单位必须登记成为佛教寺庙的教民。教区居民隶属于某个特定的寺庙,需承担一些规定的义务,将所有的葬礼和追悼会委托给该寺庙,并支付捐款。
奈良 • 东大寺
神道教作为日本的本土传统宗教,在江户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随着“国学”研究的兴起,学者中开始出现复兴神道教,废除儒教和佛教的主张,通过尊崇神道教、推行皇室崇拜达到强化国家地位的目的,最终形成了“国家神道”,成为最终推倒幕府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里需要提到的是,幕府打击基督教的严厉立场最终导致了江户时代的“闭关锁国”,这也为幕府垮台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