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长城历史
长城
又称万里长城,
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
西周时期就已经开始修筑长城,
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
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方城”;
后齐、韩、魏、赵、燕、秦、中山等
大小诸侯国家也相继修筑了“诸侯互防长城”;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
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
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此后汉朝、北魏、北齐、隋、唐、宋、辽、金、元等朝代也对长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筑和扩建。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长城的地理分布
秦长城示意图
大汉时期长城示意图
明长城示意图
长城位于中国北部,东起河北省渤海湾的山海关,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跨多个省份和自治区。长城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此次我们主要以丝绸之路上的长城资料介绍,如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
据国家测绘和文物部门统计,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国家文物局2012年宣布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
建筑结构
长城以城墙为主体,城墙由大量的石块、砖块、土块和木材等建筑材料构成,高度和厚度因地而异。在一些险峻的山峦上,城墙高达10多米,厚达8米以上。
防御设施
长城还包括城门、烽火台、箭楼、敌楼、马道和堡垒等防御设施。城门是连接城内和城外的通道;烽火台用于传递信息和发出警报;箭楼和敌楼用于射击和防御敌人;马道连接城门和堡垒,便于马匹和士兵通行;堡垒用于防御敌人和驻扎士兵。
丝绸之路上的长城历史
三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长城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筑长城万余里,以防匈奴南进,史称秦长城。秦长城实际是在原先战国时期秦长城,赵长城,燕长城三国长城的基础上修建。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 (今辽宁省的东部和南部及吉林省的东南部地区)共筑万余里,故史称:“万里长城”。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秦长城。
秦长城的起点(丝绸之路上)
岷县秦长城遗址
据《元丰九域志》载:“熙州(现今临洮)无古迹,秦长城在岷州界。”在唐代的《元和郡县志》、宋代的《太平寰宇记》、明代的《读史方舆纪要》和今人王国良的《中国古长城考》等各种文献都说:“秦长城的起点在岷县”。杜佑《通典·州郡典》岷州条下说:“秦长城在郡西二十里之崆峒山,自山旁洮水而东,即秦之临洮郡至此矣。”崆峒山即岷县城西大沟寨的五台山。这里是洮河转弯处,与岷山乡的跌马遗址相对,大沟寨山下之铁关门村,就是秦长城的起点。这里在过去都有标志,后被乡人毁掉。
秦长城起于岷县,有大量的遗物、遗址可证。一是岷县有大量的秦国货币。公元1947年,岷县中堡村发现一秦代窑藏,出土的秦半两铜钱达数万枚;二是有分布广泛的秦瓦遗存。大量的秦瓦布点颇广。城东的龙望台、白塔寺以及城北岷山乡的板达沟,都屡见不鲜。岷县城内,冶家崖文化堆积层(今岷县医院内),秦瓦更多,历历可数;三是岷县北部山区遗存有大量的人工壕沟。卓坪壕沟位于卓坪西北侧,距县城约40公里。壕坎由两部分组成,一条沿山脊西南侧向下延伸,过二级台地直达洮河滩头,长约4公里,当地群众称其为“古城壕”。另一条位于山脚前缘,在溪沟边与古城壕相接,向西北延伸至马连滩村南,长约1.5公里,当地群众称为“胡道”。古城壕宽5—11米,深度多在5米以上,壕底被村民开垦,辟为农田。当地村民言称“古城壕亘古就有”,我们从采集到的瓦片推断,这是秦人的遗址。秦长城起点在十里乡之铁关门,卓坪一带的壕沟则为有力的证据。
临洮县秦长城遗址
古称狄道,位于甘肃省定西市西部,因境内有洮河而得名,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
在通渭县榜罗镇城壕梁等地的秦长城遗址较为完整,宽度可达2米,高度3米,长度在100~200米之间。
环县县城周围,包括果儿山、玉皇山、城东烽燧等地的秦长城遗址不仅包括了长城本身,还有沿长城修筑的城镇堡寨等防御工事。
在陇西县城东23公里尧甸长城坡,作为秦昭王长城遗址的一部分,这里的长城同样是为了防御匈奴族南下侵扰而修建的。
甘肃境内的渭源、华池等县也保存有秦长城遗迹。
固原古城(秦长城遗址)
丝绸之路上宁夏的秦长城遗址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官厅镇,这里是战国时期秦国长城的重要部分。宁夏的秦长城遗址目前主要在固原地区周边,如西吉县、彭阳县和固原市原州区官厅镇。
秦长城(西周时代的长城)都以甘肃、宁夏部分地区、内蒙包头等线路建立长城,以此防御当时的游牧民族劫掠和战争,包括当时的河西走廊地区都属于关外,边塞之地。
汉长城
汉武帝太初年间所修的长城,一条西起甘肃敦煌西,北至内蒙古南部,东至朝鲜平壤南,长达1万多公里的‘外长城’。是汉王朝修建的、比明长城还要长的“外长城”。它是一条以壕沟或利用自然地形作屏障,由烽燧、古堡、亭障等组成防御工事的“外长城”,在汉代书简中被称为“塞”。
而秦长城和汉长城构筑方式上有根本的不同,秦长城因山崖、沟壑据险而筑,几乎全部用石头筑成;而汉外长城和汉内长城多在草原通过,一般无险依,无石可用,只好夯土为墙,经两千多年风雨寒暑,遗址高度多在0.5~1米左右,宽约4~8米,许多地段被今人当做道路使用。
西汉初,匈奴乘中原战乱,越过秦蒙恬所筑长城,复与汉以战国秦、赵、燕长城为界。由于这条长城年久失修,北方守军稀少,因此,强大的匈奴不断进入长城以内掳掠,一直深入到代谷、太原、西河、上郡、北地等郡;为了抵御匈奴的侵扰,汉朝开始大规模修建长城。
汉长城的分布
新疆巴里坤汉长城遗址
克孜尔尕哈烽燧
酒泉金塔汉长城
玉门关汉长城遗址
大方盘遗址
山丹境内汉长城遗址
天祝乌鞘岭汉长城明长城遗址(海拔最高长城)
西部汉长城西起新疆,沿着河西走廊延伸。在甘肃的酒泉市敦煌市,就存在汉长城遗址,位于玉门关遗址小方盘侧。这一地区的汉长城主要由壕沟、烽燧等设施构成,用以加强边疆防御;宁夏部分地区也有汉长城的许多遗址,对长城遗址历史文化深入研究的可以实地多参考。(这里主要以讲河西走廊中的汉长城为主,其他几个地方的长城遗址暂未提及。)
北部边疆汉长城在北部边疆也有广泛的分布,特别是在内蒙古地区。汉长城在阴山以北修筑了两道平行的外长城,即“汉外长城”和“汉内长城”。汉外长城在内蒙古境内约498公里,汉内长城则全长约527公里。
东北地区汉长城的东端延伸至辽东地区,这一地区的汉长城与秦长城、赵长城等历史遗迹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中国北方地区的防御体系。
明长城
八达岭长城(1505年明代)
明长城是明朝在北方山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明长城用材与秦长城相似,而区别于汉长城、隋长城。明长城由城墙、关城城堡,墙台和烟墩等组成完整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采经近两年的调查与测量。2009年4月18日首次公布明长城数据:其东起鸭绿江畔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 其中,人工墙体的长度为六千二百五十九点六公里;壕堑长度为三百五十九点七公里;天险长度为二千二百三十二点四公里。东部险要地段的城墙,用条石和青砖砌成,十分坚固。其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和柬埔寨的吴哥窟并为“东方四大奇观”。
明长城又称边墙。因为南北朝坞堡、五代弓箭社世侯都是反儒家的存在,所以明朝大多数时间内北民是没有与漠北部落实力相当的骑射组织,而平时长城的作用就突显出来。明长城的意义,就是对付百人小股流窜游骑,有长城,有二万烽火台,华北平原正常的生产生活才能维持。至于小王子两万级别的大规模游牧军团进攻,长城当然是顶不住,但长城不是为了顶住大军而建造的,是为了提供敌人位置建造的设施,因为要扒开适合大军进入的城墙缺口,需要很长时间,附近的九边士兵就可以利用时间差进行集结。然而因为明长城不是在全盛时期规划,故而只能建在下风口,尚不能囊括亦集乃、黄河河套、开平、辽河河套等战略要地,所以明长城的作用远不如燕长城、赵长城、秦长城、汉长城作用那么大。反而因为要对抗风沙平墙,浪费大量卫所人力。
明朝建立以后,女真族又兴起于东北地区,也不断威胁边境的安全。为了巩固北方的边防,在明朝的200多年统治中几乎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工程。
明长城的修建目的:修筑明长城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御北方蒙古游牧民族统治者的骚扰。明朝自始至终对北方防务的建设非常重视。长城、关隘、墩堡的修筑工程,在明朝的 270多年中几乎没有中断过,逐步形成了“九边”分区防守,分段管理和修筑长城的制度。据《明史·兵志》记载,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治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明长城对于明朝政权的巩固,北部地区农牧业生产的安定,国家的安全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在防务布局上采取列镇屯兵,分区防守。在修筑工程上采取分区、分片、分段包修。
宁夏明长城遗址
宁夏三关口明长城
贺兰山内的明长城
宁夏吴忠明长城
在丝绸之路上主要有固原镇和甘肃镇。明孝宗弘治年间,蒙古火筛、小王子诸部多次窜入套内,南掠固原、平凉一带,致使明王朝于弘治十四年(1501)正式成立固原镇,设总兵官,并开始兴筑长城的工役。
嘉峪关明长城
高台段明长城
悬臂明长城
山丹明长城
临泽县明长城
甘肃景泰明长城
青海大通县明长城
甘肃镇:明初即设甘肃镇主持河西防务,但因明前期来自北方的边患主要集中在今河北、山西,陕西境内,河西相对为安。随着蒙古亦不刺部西迁,甘肃防务吃紧,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才始议修筑长城之事,而真正的兴筑是在嘉靖中叶。嘉靖十六年(1537)巡抚赵载修竣镇番卫(今甘肃民勤)临河墩至永昌卫城(今甘肃永昌县)土垣、沟堑百余里。嘉靖二十年(1541),修“嘉峪关墙一道,南至讨来河十五里,北至石关儿十五里,共三十里。”(《边政考》卷四)讨来河即今北大河,石关儿位于今嘉峪关黑山湖水库东北,这是嘉峪关第一次以正规的城垣工程出现。嘉靖二十六至二十七年(1547—1548)巡抚杨博又主持了甘肃长城的三段大规模增建工程。第一段东起五坝堡(今甘肃高台东18里)沙岗墩,西至九坝堡(今高台西北40里),绵延于黑河北岸。第二段位于山丹卫境内,东起五泉口奉城铺(今山丹丰城堡)西达大口子东乐驿(今山丹县西东乐镇)。第三段东接东乐驿,西至甘肃镇城(今张掖市)西北板桥堡(今临泽县板桥镇)。在这道长城北侧龙首山诸山口还分别修筑了壕堑、墩台或关城。至此,甘肃镇所辖河西走廊段长城基本成型,连为一体。
明代在军事上抵御少数民族的侵扰,在经济上促进了边疆经济开发,政治上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而 明长城是中国历史上费时最久,工程最大,防御体系和结构最为完善的长城工程,它对明朝防御掠扰,保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开发边远地区,保护中国与西北域外的交通联系都起过不小的作用。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的高度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以上只是简略的对丝绸之路上的三个朝代长城做了介绍,在中国的每个朝代中都有修缮或处于战争的需要进行新建,对于这些具有历史、建筑,军事等专业知识,在此无法做更深入介绍长城的知识。如果后期有机会一定走访长城历史研究单位,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长城历史文化。
(来源:历史寻迹微信公众号。感谢原作者,仅用于知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