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历史上的藩属国
中国历史上的藩属国是一个复杂而独特的历史概念,本质上就是中央集权国家统治周边附属小国的一种政治形式。
一、藩属国的性质及产生
与藩属国意义相近的词很多,如附属国、附庸国、上贡国、保护国、殖民地及现代的联邦制(国家联盟)下属的自治共和国、联合王国的成员团、半独立国等。
事实上,藩属国与这些概念又并不完全相同。
藩属国滥觞于周朝的分封制,当时所有诸侯国地位都相当于藩属国。秦朝兼并六国,华夏归于一统,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藩属国变成了特指中国以外、承认中国为宗主国、称臣纳贡的邦国。

盛唐时各藩属国来朝情景绘画
藩属国终结于新中国成立,这种封建社会的产物不可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存在。坎巨提是中国最后一个藩属国,它结束与中国藩属关系的准确时间是1947年。
二、藩属国的发展及规模
作为中原王朝强盛的标志的藩属国,在大汉、大唐时代地位最突出。
两汉时期,中国一度拥有50多个藩属国,包括匈奴、乌桓、乌孙、大月氏等等。公元前60年,西汉甚至还专门设置了一个藩属国的管理机构——西域都护府。

汉代西北疆域图
唐朝是对藩属国管理最严格的强盛王朝,各藩属国管辖面积之和不但远超汉朝,而且超过唐朝直接管辖的国土面积。
在唐代,藩属国对宗主国所尽义务除朝见天子、服从命令、纳税交贡、镇守疆域、出兵参战外。其制定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外交政策也要接受中央王朝的批准和监督。唐玄宗时期,藩属国多达70多个。

唐代西北藩属国分布图
中国历史上,藩属国最多的是明朝,超过140个,其辐射范围远超中原,广涉海外。最远到达南亚和非洲,如非洲东部的苏马、印度南部的胡马塔,不过,大多数藩属国实际上是朝圣国,只是名义上归顺,只尽朝贡义务。

郑和下西洋曾收罗不少藩属国
对藩属国进行分类的是清朝。《大清一统志》曰:“外藩属国,五十有七。朝贡之国,三十有一。”
据《清史稿》记载,清朝中后期,中国仍有直接管辖的藩属国有19个,通过西藏管辖的属国有3个,包括东部的高丽(今朝鲜和朝国)、琉球(今日本的冲绳县等);位于中南半岛的有安南(今越南)、南掌(今老挝)、暹罗(今泰国)和缅甸;位于南洋群岛的苏禄(今属菲律宾);在西南方向,有廓尔喀(今尼泊尔)、哲孟雄(今锡金)、不丹(今不丹)、拉达克(今属印度);在中亚和西亚,有浩罕(今属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哈萨克(今哈萨克斯坦),布鲁特和布哈尔(两国今属吉尔吉斯斯坦),巴达山克、玛尔噶朗、那木干和塔什干(这四国都今属乌兹别克斯坦)、博罗尔(今属阿富汗)、坎巨提(今属巴基斯坦)、爱乌罕(今阿富汗)等。

清朝我国的藩属国分布图
还有一个已申请,但未获乾隆皇帝接纳,事实上却具有藩属地位的国家——兰芳共和国(今属印度尼西亚)。
藩属国产生的理论基础是《诗经·北山》中“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土地观。其来源有三:

我国西北方的几大藩属国
一是原属一个独立国家或地区,中央王朝通过武力征讨,让其臣服而形成,这是藩属国的主体。
二是本身是一个独立国家,他们出于自身安全防范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主动前来归附而形成的,明朝的许多海外藩属国就是这一类。
三是原属于中国直属的地方行政区划,擅自独立,被征服后又再度归顺,最后改变属性而建立的。

清末我国西部疆域图
三、藩属国的作用及地位
中国之所以名中国,就是认为自己位于世界中心。历代皇帝特别享受“四方来贺”“八方来朝”的感觉,因此,藩属国对宗主国来说,只享受一种名义上的统治,没有实际意义,更没有从中获取资源、财富等经济利益。甚至在绘制古代地图时,藩属国通常也不会被包括在内。
实际上,藩属国对宗主国能起到经济互动和安全屏障的作用。可惜历代帝王,尤其是明清两朝并没有很好利用这一点。

清朝疆域及民族分布图
有人说,藩属国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和管理,实际并不属于中国领土。其实也不尽然。
中国历史上的藩属国有多种类型,藩属国间的地位不尽相同,大致包据三类:
一是完全拥有自己的主权,有健全的政府机构或独立管理体系,只是名义上承认宗主国地位,首领人选和治国方式由他们自行决定,首领称王(汗)不可称帝,要接受中央王朝册封,所尽义务只是朝贡及承诺在外交大方向上不背离中央王朝意愿。

元代疆域图
二是政治地位和主权隶属于宗主国,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有自己的外交和国防政策,但受宗主国的控制,中央王朝给予它们政治承认、军事保护以及经贸和文化交流。所尽义务是向宗主国提供税收和贡物,在宗主国安全受到重大威胁时,派兵协助参战,还要定期遣使来华,向中央王朝皇帝述职。

明朝疆域图
三是享有高度自治权利,中央王朝一般不干涉其内部事务,但首领须由中国皇帝任命,中央王朝要派驻管理官员及驻军,如清末时,袁世凯就曾作清朝代表,担任朝鲜总督。

清朝疆域图
四、藩属国的消亡
藩属国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特定产物,随着封建社会的瓦解,早已不复存在。
藩属国消亡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是被中央政府取消独立地位,通过武力征服和改土归流,将其纳入中央王朝直接控制之下。这些藩属国基本都在现在中国的版图之内,我国现在的西北、东北和西南地区大多是原来的藩属国。

清朝中期西部疆域图
二是完全独立。在中国积贫积弱后,尤其是随着鸦片战争后中国内忧外患的加剧,不少国家陆续被列强侵占或控制,脱离对中国的藩属关系,最后再独立建国,使整个藩属体系土崩瓦解。

清朝紫禁城内曾聚集各国来朝使节
如今的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各国及朝鲜、韩国都属于这一类。
三是并入了其他周边国家,这又分两种:
其一,被其他国家吞并,如上面提及的琉球并入日本,苏禄并入菲律宾,哲孟雄和拉达克并入印度,浩罕分别并入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布鲁特和布哈尔并入吉尔吉斯斯坦,巴达山克、玛尔噶朗、那木干、塔什干四国并入乌兹别克斯坦,博罗尔并入阿富汗,兰芳共和国并入印度尼西亚。
其二,中国主动放弃后被纳入其他国家版图,如1947年中国放弃坎巨提的宗主国关系,坎巨提于1974年被并入巴基斯坦的克什米尔。条约也规定,如印巴纷争中克什米尔落入印度,中国有权收回坎巨提。

民国初年的地图上明确标示了藩属国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还有两个藩属国,分别是廓尔喀(尼泊尔)和坎巨提。
需要强调的是,民国期间我国丢失的国土中,外蒙古和唐努乌梁海并不是藩属国,他们虽然在当时宣布独立(唐努乌梁海后被俄国吞并),但这两个地区过去从未取得过藩属国的地位,只是如西藏一样,是中国直接统管的地方自治地区。

民国疆域图
藩属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大部分不能算为中国的领土,但也有一小部分与中国关系非常密切,可以看着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部分,如是自己独立建国,可以视为一个主权国家,但如是被其他国家强占,我个人认为,今日之中国完全可以帮助其独立或让其回到祖国怀胞。
网友们以为如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