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县地理概况及历史人文简介
唐河县位于南阳盆地南部,地处北纬32°21'~32°55'、东经112°28'~113°16'之间,东连桐柏县、泌阳县,南界湖北省枣阳县,西与新野县、南阳县接壤,北与社旗县为邻。东西长74.25公里,南北宽62.85公里,面积2512.4平方公里。

县城始建于北魏。位于县境中部,东依垄岗,中、西部为平原。有大小街道17条,主要巷道34条,城区呈长方形,东西长3.55公里,南北宽2.2公里,面积5.436平方公里。1985年全城3271户,33859人,县、镇、乡机关及直属单位230余个。方(城)枣(阳)、信(阳)南(阳)、驻(马店)南(阳)公路交汇于此。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距南阳市54公里,东北距省会郑州市273公里。

县境东北高西南低,最高点是马振抚乡的老熊庵,海拔660米;最低点为苍台乡西刘庄,海拔72.8米。地貌由桐柏山脉向西延伸的低山丘陵和南阳盆地东部的湖积平原、冲积河谷带状平原及洪积坡积缓倾斜平原所组成。
其中湖积平原和冲积河谷带状平原1312.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2.2%;洪积坡积缓倾斜平原816.3平方公里,占32.5%;低山丘陵383.7平方公里,占15.3%。
全县年水资源总量为9.1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6.51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1.83亿立方米,引外水0.85亿立方米,另有12.75亿立方米的过境水也可开发利用。

县境有唐河及主要支流三家河、泌阳河、毗河、清水河、萝阳河、疆石河、桐河、绵延河和涧河等,支流呈扇形由北向南汇入干流,总长390.7公里,流域面积4751平方公里。
唐河县属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热、水资源丰富,雨热同季。年均日照时数2112.3小时,年均气温15.1℃,年均无霜期232天,年均降水量912.3毫米,年均风速3.1米/秒,年均蒸发量1806毫米。
气候各种要素年内、年际变化较大,分布不均,易造成灾害。1961年至1985年的24年中共发生干旱13次、雨涝40次、大暴雨21次、冰雾11次、干热风35次、大风71次、霜冻10次、雨淞19次、雷击36次。
全县土地面积376.8万亩,其中林地42.16万亩、草地76.03万亩、耕地206.24万亩。土壤有4个土类、6个亚类、16个土属、68个土种。其中:黄棕壤为主要土壤类型,占耕地的63.4%;砂疆黑土次之,占耕地的27.8%;潮土和水稻土分布于东南部山间谷地,占总耕地的7.9%和0.9%。各土类普遍缺磷少氮,含钾一般,自然肥力低。
全县有矿产20余种,主要矿点80余处。其中,石油主要分布于张店、马振抚、古城、毕店、东王集等乡镇,储量约占河南油田总储量的三分之一;石英矿主要分布于马振抚、祁仪、湖阳等乡镇,储量2.2亿吨;
花岗石主要分布于祁仪乡,储量约2亿吨;石灰石主要分布于黑龙镇乡,储量约6亿吨;大理石主要分布于祁仪乡,储量1亿余吨;磷矿主要分布于湖阳镇和祁仪乡,储量3亿吨。
农作物主要有小麦、大豆、玉米、棉花、芝麻、烟叶、油菜、白菜、萝卜、西瓜、甜瓜、黄瓜、毛苕子、紫云英、田菁等。
禽畜主要有鸡、鸭、鹅、牛、驴、马、骡、猪、羊、狗、猫、兔等。水产主要有鲤鱼、鲢鱼、鲇鱼、鳝鱼、鳖、龟、虾、蟹、蚌、螺等20多种。全县林木种类繁多,有乔木130多种,灌木20多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有30多种。
马尾松、杨、泡桐等为全县优势树种。林副产品主要有板栗、桃、梨、柿子、苹果、山楂、桔、枣、杏、梅等。源潭镇何庄村的一株雄性银杏树已有500年的历史,树高22.5米,胸径1.77米,树冠照地914平方米,被列为县级古树保护对象。全县竹类蓄积量6614立方米,占林地蓄积量的10.8%。花卉主要有菊花、月季、牡丹、梅花等35种。野草主要有稗子、大蓟、毛女菜等60种。中药材有210多种,其中以半夏、柴胡、香附、全蝎最为著名。
半夏以其个大、色白、粉性足而闻名省内外,素有唐半夏之称。柴胡以其质地良好而享有唐柴胡之美誉。香附以其横断面呈菊花形辐射状纹络,香味浓,疗效高而得名唐香附。
唐河县土特产品主要有南阳黄牛、香汤丸稻、野生大豆、唐席、草帽辫、郭滩烧鸡、小磨油、澄沙包、桐蛋等。
唐河县夏商时代为豫州之域。周为申、谢、唐、芗国地。秦置湖阳县,属南阳郡。西汉、东汉和三国时为湖阳县(邑),属南阳郡。晋为棘阳县地,属义阳郡。南北朝时,北魏于县境置石马(后称上马)、钟离、襄城、陈阳诸县,分别属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关镇时为石马、襄城县治,以后历为州治、县治。
隋朝境内设上马、湖阳二县,属春陵郡。
唐为泌阳县、湖阳县,先后属唐州、泌州。

五代十国时,县属泌州。宋代属唐州。金沿宋制。元代废湖阳县入泌阳县,仍属唐州。明代降唐州为唐县,属南阳府。
民国2年(1913年),改唐县为沘源县,民国12年改沘源县为唐河县,属汝阳道,后属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7~1948年,境内设唐河(北)、唐南、唐西3县。1949年3月,合并为唐河县,属河南省南阳专区。
1985年,全县辖城郊、桐河、桐寨铺、郭滩、苍台、龙潭、黑龙镇、上屯、昝岗、祁仪、马振抚、古城、毕店、东王集、大河屯、少拜寺16个乡和城关、源潭、湖阳、张店4个镇,共496个行政村、6055个村(居)民小组。
唐河县是古代京都长安、洛阳通向江汉平原的交通要冲,历为兵家所必争。周赧王十四年(公元前301年),齐、韩、魏联军在批水大败楚军。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刘邦率军攻湖阳,据南阳,入武关,进军咸阳。新莽地皇年间(公元20~23年),刘秀攻占湖阳。唐代,黄巢义军与官兵战唐州,威逼京都。南宋名将岳飞及其部将王贵、张宪、董先多次在唐州大败金兵,宋将孟琪于唐州屯田以拒金兵。

明清时代,李自成的农民军、洪秀全的太平军及河南、安徽的捻军屡次与官兵激战于唐、白河流域,杨五汤、王振铎等勇举义旗,屡创官兵。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三军、红四方面军和程子华率领的红二十五转战于唐河。
抗日战争时期,唐河军民与日军开展浴血奋战,国民革命军一七三师师长钟毅战死于苍台乡丁湾的唐河岸边。民国34年(1945年)10月,李先念率领的新四军五师、王树声率领的河南军区部队、王震率领的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在桐柏山会师,组成中原军区,司令部曾设在湖阳南之新店村。民国36年11月20日,陈(赓)谢(富治)兵团占领县城,唐河首获解放。
民国13年(1924年),青年蔡训明在信阳上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1月,蔡在源潭建立共青团小组。民国15年4月,中共唐河县临时特别支部委员会成立。
中共组织通过创办刊物,开办平民学校,组织农协会、赤卫队等途径,广泛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开展反对帝、官、封的斗争,先后领导了捣毁城关福音堂的斗争,反对预交田赋的斗争,组织汉龙潭暴动,配合红军解放唐河,成立了唐河县苏维埃政府,使唐河成为襄(阳)、枣(阳)、宜(城)苏区的一部分。
民国23年1月,鄂豫边工委书记张星江参加党中央在江西端金召开的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唐河的武装斗争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共统一战线政策指导下,联合各界人士进行抗日救亡运动,一批批青年参加人民军队走上了武装抗日的道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组织发动人民组织地方武装,配合人民解放军四次解放县城,并大力支援宛东战役、邓县战役和襄樊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唐河县委和人民政府领导全县人民逐步完善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在唐河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孕育出一代又一代杰出的人物。汉光武帝的大将马武、光禄大夫樊宏皆出于湖阳,历史上具有文韬武略的人物还有曲端、李坚、曹文衡、韩应奇等。
近代和当代更是人才辈出,灿若群星,诸如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文学家冯沅君、诗人李季、考古学家徐旭生、园艺学家郭须静、植物生态学家曲仲湘、飞机设计师冯钟越、医学家杨慈云以及著名作家宗璞等,都为社会历史的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