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有黄梅戏——黄梅调历史资料举证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用安庆官话演唱和念白,起源并发展壮大于安庆地区,是安徽省主要地方剧种和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在近两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已成为安徽戏曲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深受安徽本地人的喜爱,也在全国范围内拥有广泛的影响力。一首“树上的鸟儿成双对”更是成为了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引领无数人走进黄梅戏的世界。
在黄梅戏的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黄梅戏的最早史料是1879年的申报,1885年也有提及黄梅调,清光绪十八年《申报》也记载安庆有一种小戏名曰黄梅调。在清朝时期没有一个记载有关黄梅调是黄梅县的资料。但到了民国时期开始有部分报纸开始说黄梅调是黄梅的,当然肯定也会有报纸说黄梅调是安徽的,毕竟安徽的记载是最早的。戏曲是活化石,安徽记载黄梅调是有黄梅调艺人存在的。反之,黄梅县是没有的,纵然,民国部分报纸提及又有什么意义。就如现在湖北日报大量发布黄梅县的文章,宛如自家后花园一样,任意耕种。若干年后,难不成这也能当史料了?有趣的现象,恍然大悟的质问。言归正传,这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没想到在民国的时候,争论黄梅调归属的势力就已经出现了。于是乎,部分民国报纸,自言自语。
学术研究是严谨的,如果不能提供有效的证据,形成严谨的逻辑,东一榔头,西一棒,今天发现这个资料能强行沾边,明天发现那个报纸跟自己有关,难不成100年后,另一个黄杰要拿梅杰的文章当史料吗?这哪是搞学术研究,简直是有辱文化氛围。于是乎,早有学者预料到了,写道:“今皖上各地乡村中,江以南亦有之,有所谓草台小戏者,所唱皆黄梅调。戏极淫靡、演来颇穷形尽相、乡民及游手子弟莫不乐观之。但不用以酬神、官中往往严禁搬演、他省无此戏也。”他省无此戏也道出了学术界的辛酸,碰瓷年年有,某地特别多。特地标注他省无此戏,望后人研究特别注意某地碰瓷之人。
因此,现提供部分黄梅调史料,进行解读,供他人参考。
黄梅淫戏
1879年10月14日,上海《申报》第 2 版报道:“黄梅淫戏”:皖省北关外,每年有演唱黄梅调小戏者,一班有二十余人,并无新奇足以动人耳目。惟正戏后总有一、二出小戏,花旦、小丑演出百般丑态,与江省之花鼓戏无甚差别。少年子弟及乡僻妇女皆喜听之,伤风败俗莫此为甚。而游浪之徒每至兴高采烈时,群掷青蚨,名曰“打采”。又有以糖饼等食物抛上旦脚头面者,旦脚更得意扬扬,更显种种淫态,而愈出愈奇。又有将有人小帽、巾扇夺取以丢上台端,俟戏毕以钱往赎,以为笑乐。屡经地方官示禁,终不能绝。刻下已届秋成,又将复炽,有地方之责者宜禁之于早也。”
光绪四年(1878)《重修安徽通志》卷三十九中记载:“安庆府集贤关,怀宁县北十八里,集贤岭上连山迤逦。"“皖省北关”是指当时安徽省会的安庆府城北的集贤关。文中的“每年"和“屡经地方官示禁,终不能绝”等表明,演出黄梅调是安庆本地的风俗,黄梅调的艺人是安庆本地艺人而非外来者。
淫戏宜禁
迩来芜湖到有湖北戏班专唱黄梅调淫剧......,有人说这里说的是湖北的戏班专唱黄梅调,也有人说这里是说芜湖北边有专唱黄梅调的戏班。如果这里的是指湖北的戏班,为什么黄梅本地没有任何记载?所以这里是说不通的。并且,古人在写文章的时候不会模棱两可,这里的湖北是什么?古人在写地名的时候会写的很明确,当指省份的时候,必加省份。参考上一个资料的皖省北关外,同时本报后面,有一段提及湖北省汉口镇。看到这里已然明白,这里是说芜湖北边有专唱黄梅调的戏班。
皖公山色
清光绪十八年(1892)5月24日,《申报》的“皖公山色写道:“有种小戏名日黄梅调,装点云情雨意,妖冶之状,淫靡之音……近来日久玩生,城厢内外,到处开台。”皖公山指安庆潜山市境内的天柱山,因此皖公山色是专门介绍安庆的,从文中可知当时的黄梅调已经遍及安庆城的城厢内外,黄梅调演唱者应是安庆本地艺人。
皖公山色
宿松黄梅调艺人
民国戏曲史年谱1912年
民国戏曲史年谱1912年版记载,安徽宿松县黄梅调艺人跟湖北黄梅县的采茶戏艺人、江西的采茶戏艺人组成班社演出。在这则记载里,黄梅调是湖北黄梅的谣言不攻自破。
区员太太听黄梅调
小时报
1918年,小时报报道,安庆西门外柴家巷某区员太太听黄梅调。这则资料这是黄梅调在安庆的又一铁证。
乡村戏剧演出概况
1935年河北日报
1935年河北日报刊登了一篇戏曲研究者的报道,其中提到安徽的凤阳花鼓、黄梅调。
谈乡下戏
1936年大公报
1936年大公报刊登戏曲研究者方舟的一篇文章,其中对全国的戏曲都作了统计,在安徽一栏中提到安徽的花鼓戏,黄梅调,徽州调,目莲戏。这两则报道则是对民国碰瓷安徽黄梅调的人当头棒喝。
1936年宁国县志
民国二十五年《宁国县志·政治志》中记载道:间有皮影戏黄梅调花鼓戏花鼓曲尽淫词伤风败俗莫此之甚现为有司严禁矣。这是安徽宁国对安徽黄梅调的记载。
宁国县志
黄梅调之回忆证明安庆有黄梅戏
上海出版的戏曲报纸《戏世界》,在1935年12月3日刊登了署名“皖农”的作者写的一篇文章,文章题目是《黄梅调之回忆》,全文摘录如下
“吾乡安庆,滨临长江,与楚乃毗连之界,时有农人,在秋收之后,与稻谷盈仓之际,因演戏以酬神焉,乃约黄梅戏班,假郊野依土山搭台演唱,台下观众红男绿女,人山人海,所唱各曲,有蔡鸣凤辞店、乌金记、俞老四拜年、张古蛮借妻等戏,其腔调则兴楚乡之味,其词句则俗不可耐,乡间小儿女,为其迷惑者,不知几许,余在幼时,亦颇喜此,至今离乡数载,未闻其调久矣,偶回忆当年景况,犹觉余音在耳也。”
明末清初江南大文士钱澄之《送何别驾次公之皖》形容安庆一诗:
长江万里此咽喉,吴楚分疆第一州。
峰色晴开天柱晓,涛声夜送海门秋。
随班坐候趋衙鼓,出郭看收下网钩。
君过枞阳劳借问,射蛟台畔北山楼。
《左传·昭公三十一年》:“夏,吴伐楚,入居巢。安庆作为吴楚分疆之地被占领。
这是战国时期楚地疆域,此时安徽也成为楚地。那么,《黄梅调之回忆》中其腔调则兴楚乡之味自然说的是安庆地区,因为开头第一句(吾乡安庆)就说明了文章主题描述的是安庆。综上所述,这篇资料只是描述黄梅戏在安庆发展的历史。由于文章中没有提及其他内容,只能证明黄梅戏在安庆的发展情况。
正中书局——戏剧
正中书局
这篇文献则记载中国台湾的戏剧效仿了黄梅调,而黄梅调是安徽淮军带过去的,时间是光绪十一年也就是1885年,这与申报报道1885年芜湖北部戏班唱黄梅调互相印证。再次证明黄梅调是安徽独有。
皖优谱
皖优谱
民国考古学家程演生(安徽怀宁人,号天柱外史)在《皖优谱》(世界书局,1938年)中写道:“今皖上各地乡村中,江以南亦有之,有所谓草台小戏者,所唱皆黄梅调。戏极淫靡、演来颇穷形尽相、乡民及游手子弟莫不乐观之。但不用以酬神、官中往往严禁搬演、他省无此戏也。”这是民国时期的考古学家程演生在其著作《皖优谱》(1938年,世界书局)中提到:“现今在安徽各地乡村,甚至安徽长江以南地区,有一种被称为‘草台小戏’的表演形式,其中所唱的都是黄梅调。尽管这些戏的内容极其淫靡,演员们表演得非常生动,乡民和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无不乐于观看。然而,这类戏剧并不用于祭祀活动,并且地方政府常常明令禁止其演出。值得注意的是,程教授特别强调,这种戏剧形式在其他省份是没有的。”
皖优谱 他省无此戏也
程演生的这段描述不仅反映了当时黄梅调在安徽及周边地区的流行情况,还明确指出了黄梅调的独特性及其地域局限性。这表明黄梅调作为一种地方戏曲,在当时就已经具有鲜明的安徽特色,并且在其他省份没有类似的表演形式。因此,从历史文献的角度来看,黄梅调作为安徽的一种地方戏曲,有着深厚的本地文化根基和发展历程。
结语
通过对以上史料的梳理与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黄梅调作为安徽地方戏曲的深厚历史渊源。从19世纪晚期的《申报》报道,到民国时期的各种文献记载,黄梅调在安徽特别是安庆地区的广泛传播和发展得到了充分的证实。程演生等学者的著述进一步明确了黄梅调作为安徽地方文化的独特地位。尽管在某些时期的报刊出现了一些混淆和争议,但从最早期的记载到后续的详细描述,黄梅调始终扎根于安徽的土壤之中,成为安徽人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这些丰富的史料不仅为黄梅戏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历史依据,也为后人研究黄梅戏及其文化价值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因此,黄梅戏作为安徽的地方戏曲瑰宝,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挖掘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