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统购统销政策及其历史意义
在共和国前三十年,我国长期实行的“统购统销”,是一项稳定社会发展的重要国策。现在有很多人批判“统购统销”,是对历史必要阶段的忽视。批判“统购统销”的人如果不了解共和国前三十年发展历史还有情可原,如果是共和国前三十年已经读书学习的人批判“统购统销”,则是对历史的否定。
1949年10月1日共和国成立时,整个大陆并未完全解放,部分地区还有战争在继续。从1949年10月1日到1954年底,中国共产党在解决了农民耕者有其田,可以有饭吃的同时,还要在部分地区剿匪,还要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保证全国人民的衣食住行,则必须保证各种生活资料的供应。
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民虽然有了土地,但农业生产力极其低下,无法满足全国人民的衣食住行之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由国家统一控制粮食收购及粮食供应和价格稳定,社会就会乱,社会主义新中国就无法稳定开展建设。这是全国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的基本原因和社会背景。
建国初期,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业化的需要和城镇人口的增加,使得粮食、棉布、食油的供应出现了紧张状况,并影响到工业化的进程和人民的生活保障以及社会的稳定。
国家政务院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28条关于“凡属有关国家经济命脉和足以操纵国民生计的事业均应由国家统一经营”的规定,于1951年1月4日颁布《关于统购棉纱的决定》;1953年11月15日,作出《关于在全国实行计划收购油料的决定》;11月23日,发布《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1954年9月14日,发布《关于实行棉布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1955年8月25日,发布《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和《农村粮食统购统销暂行办法》。
国家陆续出台相关行政法规,对粮、棉、油料等重要农产品及棉纱、棉布等主要工业品实行了有计划的统一收购,对城镇人口的粮油布棉统一定量并定价供应。对涉及国计民生的生活资料实行统购统销政策,既能保障城镇人口和农业生产者的利益,也有利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大步骤。
统购统销最主要的内容是“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国家根据农民生产和国家建设及农民生活的需要确定粮食自留量、粮食收购量。农民要按国家规定的粮食品种、数量和价格将余粮售给国家。农民在缴纳公粮和计划收购粮以外的余粮,可以存储和自由使用,也可出售给国家粮食部门或在粮食市场上交易。但其中的“公粮”属于农业税,与传统的田赋性质差不多,税率大约为粮食产量的10%左右。
城镇居民用粮由国家计划定量供应,食品工业所需粮食,旅店、火车、轮船等供应旅客膳食用粮,由国家定额供应,任何人和单位都不能私自采购或转售。非国家指派或批准的单位,一律不准经营粮食。农村缺粮户由国家按照农民自留粮的数量补差供应,由农民花钱购买。
由于棉花、油料也属于统购统销的品种,棉花由国家统一收购,再纺纱织布供应城乡人民遮羞御寒使用。油料在允许农民自留榨油量后,多余的油料全部由全国定价收购,榨油后定量向城镇居民供应。
粮油棉农业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以后,国家对城乡人民群众再供应的粮食、食油和棉布需要进行相应的补贴。国家在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后,最高补贴率达到79%,这是国家不得已采取的稳定市场的国策。因此,国家财政在统购统销期间一直是负重前行。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粮棉油仍然不能满足市场自由交易的需要,统购统销政策仍被延续采用,对保证人民生活必需品的合理供应,起着重要作用。
共和国成立之初,国家开始了以工业化为标志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城镇人口增加很快,粮食、棉布、食油的供应在全国都十分紧张,并影响到工业化的进程和人民生活水平以及社会的稳定。为了解决粮食、食用油和棉布等生活资料的供求矛盾,稳定物价,除了要努力生产粮食棉花外,还必须在全国范围内采取有力的市场控制措施予以保障。
1949年我国城镇人口5765万,1954年增加到8249万人,粮食部统计城镇需要供应粮食的人口为9182万人。1950年国家收购粮食355亿斤,1953年收购721亿斤,仍然不能满足城镇人口的需要。所有的城市粮食供求矛盾十分尖锐,1953年国家的粮食收支出现了40亿斤的赤字,相当于全国的城镇人口缺口粮食1个半月。
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粮食产量连年增长,但国家连年征购粮食的增长高于粮食产量的增长,却又赶不上城镇人口连年对粮食需求的增长。当粮食缺口继续大幅度增加以后,导致粮食供需矛盾十分严重。1952年国家成立粮食部以求保证粮食收支平衡,采取措施尽可能多收入,尽可能少支出,按月、按季分析粮食收购和销售情况。
面对粮食短缺的尖锐矛盾,毛泽东要求中央财经委员会拿出解决的办法。陈云同志召开中财委会议后提出了8种方案,经过比较,最后选定统购统销的方案上报党中央研究决定。
实行统购统销就是借助人民政权的强制力量,要求农民生产的粮食全部卖给国家,全部由国家统筹供应全社会需要的粮食。农民自己食用的粮食数量和品种经国家批准后才能留下。城镇人口每家一个粮本,凭粮本供应粮食。市面上的粮食流通,需要凭粮票购买。陈云同志当时认为:实行这一政策会冒很大的风险,城镇人口如果粮食供应不足就会出乱子,强行实行统购统销,担心农民会反对。
1953年10月2日,毛泽东主持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采纳了陈云的统购统销建议。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政务院随即发布了相关命令和执行办法。从此,中国开始实行统购统销政策,“所有的粮食收购量和供应量,收购标准和供应标准,收购价格和供应价格等,都必须由中央统一规定或经中央批准”。当时实行统购统销不仅是解决城市粮食问题的手段,也是计划经济的基础。
根据中国当时的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配合统购统销政策的推行,党中央决定在全国实行农业合作化。把接近2000万的农户组成若干个农业合作社形成集体经济组织,从而保证了统购统销政策的顺利实施。应该说,国家1955年到1956年推行农业合作化,不仅是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也是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实施的需要,其目的是由国家控制粮食资源。
为了有效实施统购统销政策,国家规定了城镇人口每月的粮食定量。各省为了自己有一定的粮食数量的余地,在国家定量中扣除一部分,使居民的粮食定量低于国家的定量。以北京为例,城镇人口平均每月的定量27.8市斤。
笔者生活的大连,新生儿每月8斤,3岁时每月10斤,5岁时每月15斤,8岁时每月20斤,15岁以后每月26斤,一直到参加工作后,按不同工种上调到30斤、35斤、40斤。每月定量35斤至40斤的是体力劳动者,重体力劳动者才可以享受40 斤的定量。
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后,在全国副食供应普遍不足的情况下,人们吃的食油和肉食普遍不足,只能把粮食作为热量的主要来源。这也是那个时候城镇居民感到粮食不够吃,总是饥肠辘辘的原因。农民由于有粮食自留定量的保证,加上有自留地和可以饲养禽畜,可以上山采集野菜、可以上山打猎、可以下海下河捕鱼,农民饿肚子的情况并不多见,只是手中缺少钱花而已。至于三年灾害期间农民也饿肚子,有逃荒讨饭、甚至个别地方有饿死人的现象,是一个特殊阶段,特殊的人祸与天灾原因造成的,与统购统销政策无关。
我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实行统购统销政策,既保障了广大城乡消费者和农业生产者的利益,也有利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又是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大步骤。统购统销政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继续延用,对于保证人民生活必需品的合理供应,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没有统购统销政策的把控,作为世界第一人口的大国,是难以获得平稳及快速发展的。
1959年4月29日,面对严重困难时期粮食歉收的情况,毛泽东有一段指示印发到全国:“要十分抓紧,按人定量,忙时多吃,闲时少吃,忙时吃干,闲时半干半稀,杂以番薯、青菜、萝卜、瓜豆、芋头之类。”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对人民群众吃饭问题细致到如此程度,可见当时的统购统销政策有多么重要。毛泽东还写过一首诗《手里有粮》,充分论证了统购统销的重要作用。诗中只有四个短句“手里有粮,心就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
1978年我国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队为基础,三级核算”的经济模式取消,在土地归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实行土地联产承包制,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也的产量大幅度增长。由于统购统销实际是国家对农产品实行低价收购,用农民支付的“剪刀差”补贴城镇居民,广大农民强烈要求取消统购统销。
1983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决定“对重要农副产品实行统、派购是完全必要的,但品种不宜过多。”1984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决定,“要随着生产和市场供给的改善,继续减少统派购的品种和范围。”到1984年底,统派购品种从1980年的183种减少38种(其中24种是中药材),实行了32年的统购统销实际上已经停止了。
1985年,国家不再对农村下达指令性的收购计划,而采用“合同定购”收购国家需要的粮食。1985年底,中央决定“逐步缩小合同订购数量,扩大市场议购”的新方针。很多地方开始出现粮食市场,由市场供求确定部分粮价。
1979年,国家提高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卖给城镇居民的粮食价格低于收购价,差额由国家财政补贴。1991年,国家对粮食价格补贴达400多亿元,统购统销补贴压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1992年底,全国844个县(市)放开了粮食价格,粮食市场完全形成,统购统销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从1949年到2006年,农民一直需要交公粮,1958年党中央将交公粮确定为,是国家对一切从事农业生产、有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农业税。农业税始于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到汉初形成制度。在中国有2600年的历史,2006年我国取消农业税以后,农业税终于退出历史。
根据历史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统购统销是共和国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的举措,如果没有统购统销政策的维持,中国就无法形成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础,正是有了这个经济基础,才支持了共和国的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改革。虽然随着历史的发展,统购统销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但这个政策在共和国的发展历史中的作用是不可以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