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历史漫步丨一代帝师孙家鼐
提到孙家花园,人们不禁会想到寿州孙氏另一位威名赫赫的人物——孙家鼐。这位咸丰九年(1859年)的殿试一甲一名进士,人称“孙状元”,是士子科举之路的楷模。孙家鼐不仅学养深厚,而且为官中庸持正,务实清廉,人品敦厚。正是这样的品质为慈禧太后所看重,于光绪四年(1878 年)被推举为光绪皇帝老师,与另一朝廷重臣翁同龢一并辅导光绪皇帝,遂有“一代帝师”美誉。
孙家鼐(1827—1909),字燮臣,号蛰生、容卿,晚年称澹静老人。孙家鼐的曾祖父孙士谦是乾隆朝刑部郎中,父亲孙崇祖任池州府教谕,治家严格。由于家学渊源,孙家鼐从小便接受良好的蒙学教育,精通经史,学业优异。咸丰元年(1851年),孙家鼐参加乡试考中举人,时年24岁;8年后,入京会试成功,殿试折桂,得中状元,乡里沸腾,名震寿州。孙家鼐殿试长联构思精妙,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亿万年济济绳绳,顺天心,康民意,雍和其体,乾见其行,嘉气遍九州,道统继羲皇舜尧;二百载绵绵奕奕,治绩昭,熙功茂,正直在朝,隆平在野,庆云飞五色,光华照日月星辰。
殿试不是吟风弄月,闲敲棋子,而是天下才俊各显其能的竞技场。经过会试入围的都不是等闲之辈,在这样的氛围中从容作对并非易事;而能在对联中巧妙地嵌入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皇帝的年号,体现了孙家鼐的从容和机变。或许,正是他的机变恰到好处,讨得当朝皇帝的欢心,从而得以脱颖而出钦点状元。但是孙家鼐得以高中状元也并非偶然,因为他兄弟五人之中,兄长家泽、家铎均考中进士,四人官至侍郎之职,有“一门三进士;五子四登科”之说。
状元公的出身,为孙家鼐的仕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从国史馆修撰起步到成为朝廷重臣,孙家鼐经历了20年时光。在这20年里,他担任过翰林院侍读,提举过湖北学政,多次充当朝廷会试考官,秉持公道遴选人才。这20年中,孙家鼐基本上司职礼部,从事的主要是文化教育有关的事业。孙家鼐是一个老成持重之人,处理朝廷事务的过程中养成恭谨勤勉的作风,得到慈禧太后的赏识。光绪四年(1878年),命在毓庆宫行走,与翁同龢一起成为光绪皇帝的老师,进入内臣行列。这一年,孙家鼐51岁。
成为光绪皇帝的老师,是人生的荣耀,也意味着责任,孙家鼐平和庸正的品质对光绪皇帝也深有影响。一方面,他要教授儒家学说的基本理论,一方面教授治国平天下的知识与技能。或许是职责所必备,从光绪五年到九年,孙家鼐先后在礼部、工部、吏部、户部侍郎的职位上兼职或实授,短短4年时间,完成了除刑部和兵部之外的各部历任,参与政事决策。如《清史稿》所载的黄宗羲、顾炎武从祀文庙一事,在众多朝臣均持异议的情况下,经过孙家鼐、潘祖荫、翁同龢、孙诒经等人的力挺,得到朝廷的采纳,提高了近代儒学大家及其思想在朝廷的影响。
这期间,光绪皇帝学业精进,完成大婚、亲政这样的重要时刻。光绪十五年(1898年)正月二十七日,光绪皇帝大婚礼成,即行亲政。作为老师,孙家鼐得到头品顶戴的封赏,但内心的喜悦远远大于封赏本身。光绪皇帝担当大任,自己的心血得到了最好的回报。光绪十六年(1890年),孙家鼐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兼顺天府尹。如果说,此前的孙家鼐还是内臣的话,那么,此时他已经步入重臣的行列。这是履新,也是他人生新的起点。这一年,孙家鼐63岁。
作为重臣,为国事分忧还须审时度势。此时的大清王朝已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而慈禧太后忙于自己的六十寿诞庆典,不惜重金大兴土木,甚至连军费也被挪用修建颐和园,国事日蹙。作为慈禧太后万寿庆典总办大臣的孙家鼐深知国事艰难。光绪二十年(1894年,农历甲午年)正月,刚刚办完慈禧太后的六十寿诞,早已蓄谋侵略中国的日本出兵朝鲜,打响了入侵中国的第一枪。面对日本的侵略,作为朝鲜的宗主国,清廷难以置身事外,朝议一片主战之声。孙家鼐分析了中日之间的力量对比,在朝议中力陈“衅不可启”,不宜贸然开战。但是,主战派义正辞严,占压倒性优势,特别是同为光绪皇帝老师的军机大臣翁同龢,因与李鸿章素有嫌隙,更是把矛头直指李鸿章,双方在朝议中大动肝火,孙家鼐的声音完全被淹没在争吵之中。
中日甲午战争以清政府完败告终,不仅附属国朝鲜成为日本的殖民地,中国台湾也沦入日本侵略者之手,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桩抹不去的国耻,其对国人的心理震撼远远胜过两次鸦片战争。这场战争的结果也极大地触动了光绪皇帝以及他的政治幕僚,变法图强的愿望渐成共识。孙家鼐积极支持康有为的强学会活动,并出面协调,在安徽会馆为强学会解决办公场所问题。随后,慈禧太后力主查封强学会,朝臣中只有孙家鼐对此表示不满,就此请假数日不朝以示抗争。虽然强学会被禁,在孙家鼐的擘划下以官书局取而代之,孙家鼐担任管理书局事务大臣,为官书局订立章程,使西学传播合法化。与此同时,孙家鼐为京师大学堂的筹备而积极奔走,上奏《议覆开办京师大学堂折》,提出具体办学规划。京师大学堂呼之欲出。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农历戊戌年)四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推行新政。授吏部尚书孙家鼐为协办大学士,命为管学大臣。《清史稿·孙家鼐传》载:“时方议变法,废科举,兴学校,设报编书,皆特交核覆,家鼐一裁以正。”对于变法维新,孙家鼐的态度是积极的,积极支持开设编书局,支持派员出国考察。所不同的是,他并非唯变法者之言论是听,而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对于某些过激言论则加以申斥。他指出:“国家广集卿士以资议政,听言固不厌求详,然执两用中,精择审处,尤赖圣知。”正是他的这种秉持中庸而不激进的态度,令他在支持变法的“帝党”和反对变法的“后党”那里都不讨好。作为管学大臣,他为创办京师大学堂而积极奔走,承担了大量决策性事务。与此同时,积极支持建立新型小学堂,为开启新风气而不懈努力。然而,在慈禧太后的决定性反对之下,戊戌变法成了“百日维新”。所谓“积弱斯民瘁,图强国士忧。可怜百日史,但有六人头!”戊戌新政唯一保留下的果实就是孙家鼐竭力创办的京师大学堂了。
光绪皇帝的百日维新,受到慈禧的厌憎和反对,帝位朝不保夕。变法受挫,光绪皇帝郁郁寡欢,健康也大受打击。这令慈禧太后有了皇帝身体欠佳,宜另立新君的口实。众人皆知慈禧太后的手段,不敢抗争。唯有孙家鼐坚持自己的立场,反对废帝。然而,孙家鼐心里清楚,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既然太后决意废帝,自己的坚持也难以改变结果,遂以年老有病为由请求辞官。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底,孙家鼐终于获准请假,回到家乡寿州。这一年,孙家鼐72岁。
回到家乡的孙家鼐,心情是复杂的。孙家鼐刚刚离京,慈禧太后便匆匆为光绪立储,光绪皇帝前程未卜,作为帝师难掩心中的悲凉。自己年届古稀,能够退养山林、安度晚年未尝不是平生所愿。孙氏祖业青琅玕馆成为他休憩的所在,然而,宦海大半生,忧国忧民早已成为习惯,难以独享清静。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春,他在青琅玕馆开课授徒,要以平生所学影响族中弟子。得知孙状元开馆授徒,寿州名门望族子弟纷纷慕名前来,甚至远在省会的陈独秀也来到帐下。一时间,八公山下,青琅玕馆,青年才俊交流切磋,意气风华。此时,科举已废,孙状元在朝是管学大臣,对传统国学有深厚的底蕴,对新学的理解也异于常人,所讲道理注重经世致用,深深地影响着家乡弟子,为他们打开了一扇认识外部世界的窗口。
孙家鼐退养寿州家乡的半年时光,京城义和团运动如火如荼,最终成为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由头。七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逃往西安。这个时候,慈禧太后想起了一向沉稳持重的孙家鼐,在西安发出诏旨,命孙家鼐为礼部尚书,授翰林院掌院学士。孙家鼐离京时,本以为可以结束宦海生涯,不想国家糟此危难,不顾年老体衰,星夜兼程赶往西安。毕竟,他的牵挂在那里,既为光绪帝师便有终生不了情以及不离不弃的道义。这一年,孙家鼐73岁。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农历辛丑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屈辱的《辛丑条约》,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回到北京,孙家鼐“拜体仁阁大学士。历转东阁、文渊阁,晋武英殿。充学务大臣,裁度规章,折衷中外,严定宗旨,一以敦行实学为主,学风为之一靖。”(《清史稿·孙家鼐传》)此时,光绪皇帝遭到幽禁,清王朝已经病入膏肓,孙家鼐的心情是抑郁的。作为朝廷倚重的老臣,孙家鼐竭尽全力办差,参与军国大事的处理。议改官制、查办要案、成立资政院,一应差遣无不秉持公道,得到太后以及朝臣的一致尊重。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二月,年届81岁高龄的孙家鼐赏加太子太傅衔,极尽荣宠。然而,这一年的十月,遭到长期幽禁的光绪皇帝走完了他38岁的人生历程,在瀛台涵元殿晏驾。得知这一消息,孙家鼐恸哭不已,不顾年高体弱,徒步冒雪进宫奔丧。作为一代帝师,历史上有许多可以效仿的榜样,孙家鼐倾心尽力,希望光绪皇帝成为一代中兴英主,为此不惜自己的一切。光绪皇帝随孙家鼐蒙学时年方8岁,在此后的日子里,君臣朝夕相处,虽为师徒,情同父子。戊戌政变后,光绪皇帝虽遭幽禁,毕竟希望尚存。而此刻,天不假年,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楚,对孙家鼐的打击是巨大的。光绪皇帝的死,斩断了孙家鼐人生的希望,从此一病不起。光绪皇帝晏驾的次日,慈禧太后也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办完皇帝和太后的丧事,孙家鼐再也没能振作起来。次年十月十七日(11月29日),孙家鼐在京城病逝,享年82岁。
作者:姚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