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战争:中国历史上与英国的第一次交锋,明朝打赢了,英国赔款
明英战争发生于17世纪中叶,是中国历史上与英国的第一次交锋,因世界格局变动,英国企图借助于长期垄断对华贸易的葡萄牙人打入中国市场。与此同时,葡萄牙人在远东的商业霸权已经衰落,葡萄牙商船屡次遭到荷兰舰队的劫掠,损失惨重,也想联合英国人的力量以牵制荷兰人。1636年威德尔上尉指挥官,率领6艘船舰前来中国,与中国发生冲突,最终英方在广州答应了明朝政府的要求,赔偿白银2800两。中英之间充满火药味的第一次交往就此结束。
背景:
163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同果阿的葡萄牙总督达成协议,同意英商自由出入澳门从事贸易。同年12月12日,英王查理一世颁布训令,任命威德尔上尉为指挥官,率领6艘船舰前来中国。
威德尔船队于1636年4月14日从伦敦启航,11月7日到达果阿,与果阿总督交涉前往澳门贸易问题。1637年1月17日,船队离开果阿,先后在伯特卡尔柯钦和亚齐建立商馆。6月27日,船队到达澳门以南的十字门外停泊。
英国商船的到来使葡萄牙人感到为难,因为这时澳门与果阿、里斯本的贸易航线已被荷兰舰队所阻截,航行十分困难,澳门葡人只能维持长崎和马尼拉的贸易航线,而且同长崎的贸易也将因日本颁布锁国令而被迫停止,这样就只剩下马尼拉一处仍然保持密切的贸易关系,但贸易额每年仍达100万两。如果任由英国人开辟中国市场,打破其对中国外贸的垄断,则葡人仅存的一点贸易利益也将丧失。
因此,澳门葡人拒不不执行果阿总督的指示,不允许英国人分享澳门的贸易特权。葡人在明朝官员面前极力诋毁英国人,说他们就是荷兰人,企图前来捣乱,应于驱逐。葡人又从澳门派出巡逻艇在英船附近巡弋,阻止英国人进行贸易活动。
世界形势
自15世纪大航海时代开启以来,随着欧洲航海家们的不懈努力,到了17世纪,世界大部分轮廓都已经被勾勒在欧洲人的世界地图。欧洲人从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出航,沿着西非海岸线一路南下抵达好望角,又向东航行到印度半岛和马六甲,再顺着东南季风北上就能到达中国。
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欧洲航海先驱,他们垄断了16世纪整个世纪中国和西欧的贸易。
到了17世纪上半叶,事情发生了转变。原本雄霸四海的西葡深陷大陆战争的泥潭,日趋没落。印度洋和太平洋终于向西葡以外的国家开放。首先打破西葡垄断的是荷兰,荷兰人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来到广州。紧接荷兰其后的是英国,明思宗崇祯八年(1635年)一条英国商船也抵达了中国口岸。不过那条英国商船十分倒霉,被明朝官员勒索了不少钱,运回的货物也不多。
葛廷联合会的成立
为了继续开拓对华贸易,一些英国商人联合起来组成了葛廷联合会。这个由商人组成的联合体,千方百计游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给予了他们对华贸易的特权。查理一世慷然应允,特地往葛廷联合会参股了一万英磅。到1636年,葛廷联合会组织了有6艘商船组成的船队,由曾在霍尔木兹海峡对抗过葡萄牙人的威德尔船长带领下正式起航开向中国。
战争过程
战前
公元1636年,威德尔的船队抵达中国澳门,可当地的葡萄牙人虽然迫于荷兰人的压力,有意拉英国人来助阵,却又不愿意割让在中国的利益。为了防止英国人和明朝展开贸易,葡萄牙人更是在明朝官员面前拼命诋毁英国人。威德尔眼见自葡萄牙手中分到贸易权已不可能,转而决定直接和明朝接触,便于7月底启碇前往广州。
战时
8月8日,英船到达虎门亚娘鞋(Anunghai)停泊,虎门炮台守军鸣炮示警。威德尔蓄意挑起事端,下令扯下圣佐治贸易旗,升起英国国王的军旗,摆出一副准备战斗的架势,随即指挥船队炮轰虎门炮台。
攻上炮台后,英军扯下中国军旗,挂上英王旗帜,并拆下35门大炮,作为战利品搬到船上。
广州当局派葡人诺雷蒂(Pallo Noretti)交涉,威德尔才把大炮归还,同时派出两名商人随同诺雷蒂前往广州。他们携带西班牙银币22000里尔,以及2小箱日本银币,作为购货之用。但英船却继续深入广州内河。这种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激起广州当局的愤怒。
9月10日,广东海防当局派出3艘战船冲向英国船队,发射火炮和火箭,迫使英船仓皇溜走。但威德尔对侵犯内河不仅毫无自责之意,反而更加变本加厉地滥施暴虐。
19日,在虎门地区纵火烧毁了三艘中国帆船,焚毁一个市镇,抢夺30头猪。
21日,又攻占并炸毁虎门亚娘鞋炮台,焚毁了大帆船一艘。当他在虎门犯下了如此罪行之后,也觉得不好同中国打交道,便将船队驶行澳门,请求葡人出面转圜。
战后
11月22日,英商在广州答应中国的要求,赔偿白银2800两。30日,威德尔向中国官员提交了一份保证书,对虎门事件表示歉意,并保证完成贸易后即行离去。据此,广州官员决定对其不予追究,令其贸易后尽快离境。
12月29日,威德尔船队离开澳门,启程回国。中英之间充满火药味的第一次交往就此结束。
第一次鸦片战争
自15世纪开始,在欧洲几代航海家的不懈努力下,这个世界的轮廓大部都勾勒进了欧洲人的世界地图中,过去一直蒙有面纱的中国对欧洲人也不再陌生。到了16世纪,作为第一代航海霸主的西班牙、葡萄牙就已经开辟了里斯本→好望角→印度→澳门的航线。他们整整垄断了一个世纪的对华贸易,其他想要和中国建立贸易关系的国家也只能望洋兴叹。
到了17世纪上半叶,时期发生了转变,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惨败英国皇家舰队,第一代海洋霸主之一的西班牙从此一蹶不振,葡萄牙也深陷内战泥潭,日渐没落。英国抓住了这个机会,“日不落”帝国正在悄然觉醒。
为了更好地拓展对华贸易,一些商人联合起来组成了葛廷联合会。到了1636年,葛廷联合会组织了六条商船向中国驶去,记住是六条商船。到了1637年6月27日,在海上行驶了一年的英国商船终于抵达澳门,在澳门卸完货物后,他们驶进了虎门水道,并在哪里停了下来。当时的广州的明朝官员听说后马上派人上船进行谈判。
8月4日,一支包括40艘帆船的明朝水师向英国商船驶来,明朝水师要求英国商船在没得到广州当局许可前,不可以靠近广州,英国商船欣然答应,但是要求找一处风浪平的地方舶船,8日,英国船队来到亚娘鞋附近,船长威德尔看到了亚娘鞋的明朝驻军正在积极备战,他们在船上升起白旗,并派人上岸协商买吃的,也被无视。明朝官员告知他们还要再等6天,正在批办手续。英国人再一次让步,服从了安排。
英国舰队
到了8月12日这天,英国船队派出测量水位的小船被亚娘鞋的炮台炮击,驻守炮台的明军在事先没有警告的情况下突然3次炮轰驳艇,但驳艇毫发无损。此时双方仍处在谈判阶段,明军的炮轰驳船无异于恶意挑衅。威德尔命令各船升起英国国王旗帜,进入战斗状态。岸上的明君马上给予了炮击,奈何明军使用的炮不仅口径小,而且还严重落后。四艘英国商船毫发无损地冲到了亚娘鞋阵地前。半小时后明军抛下被射成马蜂窝的阵地仓皇而逃。英国人登上明军的阵地,发现明军使用的不过是炮弹不过一磅重的小火炮,他们将44门小炮作为战利品搬回了船上。
明军所用的小炮
但威德尔并没有忘记自己来华的使命,他又写了封信给广州的明朝官员,称亚娘鞋的事情纯属误会,英国只是想和大明建立贸易关系。并表示愿意归还缴获的明君装备。8月24日,三名英国商人携带22000枚西班牙银币和两箱日本银子前往广州进行交易。英国商人将用他们携带的货款购买糖,丝绸,茶叶,瓷器,金器等中国商品。为了购买更多货物,威德尔再派人向广州的英国商人送去了12000西班牙银元。其余的人驾驶商船前往老虎岛等待。在老虎岛等待的威德尔船长本以为这次的任务圆满完成了,但是明朝官员的丑恶嘴脸再次让他失望了。
9月10日晚上,潮水褪去,明军趁机发动夜袭额,这次他们采用中国古代历史上屡次使用的火攻,但是这次并没能向火烧赤壁那样顺应明朝官员的心,英国人发现后果断斩断了揽胜,快速向外海驶去,这才逃过一劫。威德尔船长猜想还在广州城内的三名英国商人恐怕已经被抓,他果断发起反击,他们上岸把亚娘鞋炮台炸了个底朝天,又劫掠了一个小镇,并抢走30只生猪,还防火焚毁了一艘帆船,赶来的明君水师望风而逃。
两次战斗之后,明朝官员见来硬的不行,就转头打起贸易特权的主意,他们要求英国人支付一笔2800两银子的赔偿,英国人并为理会。到了12月29日威德尔一行已经完成了贸易采购,起航离开了中国。临走前他们和明朝政府签订了一项协议:规定英国人可以在广州等地居住和进行贸易,但每年需支付20000两白银和4门大炮以及50支火枪给明朝政府,到此第一次明英战争结束。
明军帆船军舰
和大部分人认为的不同,中国和英国的第一次交锋不是鸦片战争,而是明英战争。关于这场战争的结局也存在不少争议,有人认为明朝击败了入侵的英军,并获得了英国的赔款。也有人认为是英军的胜利,不存在战胜还要赔款的情况。个人认为,当时英军是为了打破葡萄牙对中国的贸易垄断,进入中国市场,和几百年后的鸦片战争的目的有所不同。
战争遗址:虎门炮台旧址是块英雄的土地,凝聚着虎门军民的爱国情怀。那举世瞩目的销烟池旧址、雄居珠江口的虎门炮台旧址以及一尊尊锈迹斑斑的古炮,至今仍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那段悲壮的历史,吟唱着感人的民族精神。它们构成一道道壮观的历史风景线,成为一座永恒的历史丰碑,一所立体的爱国主义教育殿堂。找寻历史的遗迹,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旧址尚存的风光和见证历史。
就算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满清也有机会赢,英国想要征伐几万大军,即使从印度出发,也不是个容易事,可惜满清陆战都赢不了啊,有什么办法,满清中后期其实就是中国历史上军事实力最弱的王朝。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全国各地调兵,竟然没有一只可战之兵,太平天国起义也是一样,原因其实很简单,满清解决了外患,满清在和英国人碰撞的时候其实就和明朝中期倭寇进入明朝南方一样,承平百年,从哪里来精锐,明朝当时需要从九边调兵,满清自然就需要地方武装救国了。英国其实19世纪在不少地方被土著或者落后的国家打败,唯独没有满清,因为满清军事实力实在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