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之隔,血浓于水,台湾因为怎样的历史才没有回归祖国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但为何台湾明明已经回归,却到今天都没有彻底融入中国?台独反动分子依然猖狂,他们嚣张气焰的起源又在哪里?历史上的台湾究竟错过了什么,才失去了回归祖国的大好时机?
01
早在三国时期,江南地区的孙吴政权就已经有了关于台湾的记录。名叫卫温和诸葛直的大臣带领着万余士兵,经过一个月的航行,终于到达了记载中的夷州,也就是现在的台湾。之后隋朝、宋朝和明清时期的记载同样验证了台湾早就属于我国的历史。
既然如此,台湾与祖国的关系又为何没有想象中的密切呢?这或许和整整七次与大陆的分分合合有关。
第一次,三国时期孙权麾下的军队征服了台湾,正式建立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第二次,好大喜功的隋炀帝为了拓展版图,两次派兵远征台湾,打败了当地的土王欢斯,将台湾收归统治。
第三次,南宋时期退守角落的朝廷只能在海上寻求更多的土地,台湾自然成为了首选。不同于前两次的是,南宋打下台湾后还将军队驻扎了下来。
第四次,热衷于打仗的忽必烈在攻下了整个中原之后,组织汉人水军进攻台湾,经过数月的激战,台湾再次进入大陆管辖范围。
第五次,明朝时期东南沿海倭寇猖獗,在主力被剿灭后,有部分倭寇残党逃往了台湾,在抗倭将领沈有容的指挥下,残余的倭寇势力终于被赶跑。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击退外敌,收复台湾。
第六次,明末清初时期,面临灭亡威胁的明王朝无心管理台湾,荷兰殖民者借机乘虚而入。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引起了台湾人民的愤怒与仇恨。好在郑成功打算以台湾为根基反清复明,经过长达一年的艰难战斗,终于逼得荷兰在投降书上签字,结束了他们在台湾上长达38年的暴行统治。
第七次,早已统一大陆的清朝康熙皇帝并不打算止步于此,台湾也被划进了他心中的版图,经过数年的海战和政治施压,他终于在1683年将台湾收归统治。
整整七次的分离与统一,以及那难以抹去的一水之隔,台湾与大陆之间难免有所隔阂。
02
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签订时激起了全国范围的民愤,无数尚有良知之人对此痛心疾首,而当时面临着日本强占的台湾又该是何等的绝望。“暴闻轰雷,惊骇无人色,奔走相告,聚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四野”,这是大陆犯下的错,是国家衰败的苦果。
日本在台湾长达五十年的殖民为台湾的回归埋下了极深的隐患,亲美一派的蒋介石退守台湾也给了美国插手台独的借口。
早在朝鲜战争时期,美国就已经间接破坏了两岸统一的希望。为了阻止朝鲜被美国占领而不得不派兵援助,这让刚刚结束了解放战争的中国不堪重负。连年的战争掏空了中国的家底,无数人民流离失所,士兵伤亡惨重,在国际上还负债累累,哪怕毛主席明白当下正是彻底打败蒋介石,武力统一台湾的最好时机,却也只能就此放弃。
这一拖就是七十多年,在朝鲜战争中吃瘪的美国更加忌惮中国的力量,不遗余力地干扰着两岸的和平,在国际上宣扬中国与台湾无关的言论,企图将台湾收为自己的军事基地。
失去了武力统一的最佳时期,外国势力的介入将台湾问题引向了国际,在美国人的看法中,中国坚持和平统一,拒绝武统的原因只是希望不耗费兵力,属于“战略忍耐”,是受国际环境影响下作出的妥协举动。
但只有区区两百年历史的美国,强权主义盛行的美国,又如何能理解中国人民心中民族共兴共荣的期盼。中国并不是畏惧战争,只是敬重生命。台湾除了叫嚣分裂的反动派以外,还有着期待回归祖国的人民。一旦两岸开战,受苦的只会是百姓,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中国才会坚持和平统一政策,选择忍受台独人士的叫嚣。
03
除了外部原因以外,台独分子的得势也让两岸关系更加扑朔迷离。李登辉,作为第一个提出台独的台湾领导人,是忘恩负义的典型。从小接受的日本教育让他忘记了身为中国人应有的品德,将自己包装成一心为党的形象,哄骗恩师蒋经国,成为了台湾领导人。
作为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和蒋介石一样,虽然和大陆存在矛盾,但都认为这是家事,轮不到外国来插手,是反台独的有识之士。
而李登辉此人,仅仅是他参拜过靖国神社,就已经很明显能够看出这是一个奸佞小人,是日本人的走狗。李登辉的上台,将台湾引向了一条分裂的不归路,领导人势力的洗牌让两岸关系进一步恶化。不仅如此,媚日的李登辉甚至更改教科书,将自己的台独思想强行施加给新一代的台湾人,可谓是罪大恶极。
至于台独人士这么做的动机,也很容易理解。被资本主义、利己主义攥取了心智,视广大民众的渴求为无物,眼里只有自己的台独领导人们只能看见投向美国所能带来的短期利益,看不见美国种种许诺背后的阴谋。
美国制裁中国的举措从一开始的武力逐渐转向非武力,从明目张胆的入侵到拐弯抹角的暗示。日渐强盛的中国终有一天能无视国外反动势力的阻挠,迎回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两岸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等到那时,台独分子种种污名化大陆的谎言自然会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