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崛起:343年历史,用10年蝶变,讲述安徽发展历程
安徽真正地以一个完整的行政区域出现是在乾隆年间,《清会典》从法律层面确定了顺治末、康熙初江南等三省分省的结果,乾隆《清一统志》将江苏与安徽两省分开,各取江宁府、苏州府和安庆府、徽州府前两字设安徽省和江苏省。
自从安徽1677年从清江南省分省以来,到2020年,历经343年,2020年,安徽总体经济已经跃居全国第11,看2021年首季度的发展势头,超过昔日江南省富亲戚——上海,排名全国第10,应该是指日可待的。
一、江南分省即落后
满清建立之后,对于远在北方的中央来说,南直隶后的江南成为了一个离不开、信不过的地区,因而对江南省并未采取历史上的横向划分(唐:淮南道、江南道;宋:淮南路、江南路),以便符合自然地理区域的做法,而是竖切一刀,将其分成东西两半。
这样做既有悖于山川形势,富庶的江南又基本在长江下游平原,安徽分到的南部基本是山区和丘陵。结合当时的经济发展程度来说,分省的时候,江苏自然是得利的一方,富庶的城池基本都在江苏那一方,大清朝点得上名的富裕城市,江苏就有江宁(南京)、常州、徐州、淮安、扬州以及三大米市的无锡,更不用说日后富甲天下的松江府(上海)。那时的安徽省,连省府在南京,到1760年才搬到安庆——这即是今日南京号称“徽京”的由来。安徽除了后来的安庆省府和芜湖米市还有点看头之外,远远比不上一奶同胞的江苏,前清最富裕的江南地区,就多了一个孱弱的安徽,历史的贫穷从此奠基。
根据前清岁贡的记录,安徽经济连江苏的一半都没有!
二、计划经济更落后
自从1952年皖南皖北公署合并,安徽省会定在合肥,计划经济时代的安徽经济平平无奇,虽然安徽凤阳小岗村拉开了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序幕,但是在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里安徽经济依旧没有太大起色,同时因为经济明显落后长三角的邻居,大量人口涌入江浙沪打工。
计划经济时代,经济基本面就是一个政策盘,不东不西、不南不北的安徽地处尴尬的中部,长期没有东、西部同样的政策支持,相反还作为长三角能源和原料基地向长三角输送煤、电。皖煤冬运、皖电东送这都不是事。
国家大项目、好政策都在上海,江苏背靠上海的地域优势发展肯定快,根据第一个五年计划老大哥援助落地的大项目看,安徽分到的唯一一个在淮南。
三、大自然也让你落后
在生产力不发达,运输主要靠人扛马拉的时代,面对长江和淮河经常发的洪水,可以说,基本上束手无策。但是,作为全国一盘棋,保卫经济发展成果,共抗大洪水来说,安徽工业基础少,底子薄,为了保上海、保江苏大工业,泄洪肯定在安徽,洪水让安徽省经济更是雪上加霜。(下游不能忘记安徽泄洪、抗洪伟大奉献)。
四、文化差异导致落后
从文化上来看,地理因素导致的文化差异,使安徽以长江、淮河为界限,分成了中原、皖江和徽州等不同的四个文化圈,及徽州文化圈、淮河文化圈、皖江文化圈、庐州文化圈。四大文化圈,文化的分散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省内人心的不齐,这个难题就好似散装的安徽,皖南皖北相互勾兑又相互挤兑。
五、战略失误导致落后
曾经的安徽,有段时间,没有财力非要玩双子星,搞皖江承接带,江南江北大营因现实原因最终沉沦,战略被迫转向做大做强省会合肥。进入新世纪,安徽的经济慢慢有了进步,但是也落后东部诸省,比起中部省份尚有不足,然而安徽也一直在发展,合肥从一个小县城一跃发展成为人口八百万的省会城市,慢慢也使得安徽人才回流,同时走向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10年蝶变之路从做强省会合肥开始!】
2011年8月22日,三分巢湖,居巢区和庐江县划归合肥管辖。
2010年时,合肥人口总量仅570万人,只占全省的9.6%,低于同期全国省会城市13.3%的平均水平,GDP为2702.5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22%,经济首位度远低于其他省会城市。
与邻近省份的省会城市相比,经济总量小,也导致全省资源的集聚效应相对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合肥急需做大,增强对省内城市的向心力,提高全省资源的集聚能力。合肥经济圈做大,将与南京城市圈、武汉城市圈形成竞争、合作的格局,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分巢湖后的新合肥拥有708万户籍人口,人口占全省比例上升到12%,并以11408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一跃成为中国面积最大的城市。
按照2010年的数据,巢湖市撤销后,合肥的GDP由原先的2700亿元增至3012亿元,一举跨过3000亿元门槛,从此合肥走上了“打怪”的康庄大道,以每年超越一到两个城市的速度从全国GDP排名第39名,一路逆袭至2021年的全国第20名。
同一时期,安徽GDP排名也由全国排名第14上升至全国第11,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排名从2010年的全国第19名,一跃至全国第13名的好成绩。
这10年,合肥的首位度占比仅仅从22%上升至26%,从这一点说,合肥的发展其实并不吸血。三分巢湖,芜湖、马鞍山也同时得利,不仅增加了人口、经济和国土面积,还少了一个治理巢湖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