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20世纪后半叶的孤勇者
一、市场经济的坚定捍卫者(作者简介)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1899-1992)是20世纪西方自由主义的一个主要代表和理论权威,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曾经是一个"温和的社会主义者",而后转向自由主义他严厉批判计划经济必将走向极权主义,积极弘扬自由市场经济理念,1994年出版的《通往奴役之路》,表达他对市场经济的极端推崇和对计划经济的坚决反对。
二、20世纪40年代:自由主义衰落,凯恩斯主义登上“王座”(创作的时代背景)
20世纪是人类历史发生了两场迄今为止最为惨烈的世界大战,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致使上亿人死于战争。
而在两次战争的间隙,人们的生活依旧只有黑暗。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萧条持续长达5年,是20世纪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广、强度最大的经济衰退。
股票市场的崩溃,美国经济随即全面陷入毁灭性的灾难之中,可怕的连锁反应很快发生:疯狂挤兑、银行倒闭、工厂关门、工人失业、贫困来临、有组织的抵抗、内战边缘。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大量销毁“过剩”的产品,用小麦和玉米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
这次危机使世界的工业生产倒退到1900-1908年的水平,英国甚至倒退到1897年。
也正是这次大萧条,是凯恩斯主义一跃成为西方经济学界的"新正统"。美国总统罗斯福正是运用了凯恩斯主义,开创了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的先例,他针对当时的实际,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历史上被称为“罗斯福新政”。罗斯福的“新政”措施,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强国家干预经济,以克服经济危机。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和管理得到加强。而“罗斯福新政”的成功也将凯恩斯主义推上了经济学的王座之上。
在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世界各国的许多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其他各界的知识分子和人士纷纷认为人类社会还需要探索新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以至于像哲学家罗素、维特根斯坦、经济学家熊彼特乃至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等这些世界级的思想巨擘都开始觉得中央计划经济或民主社会主义可能是未来人类社会的一种选择。哈耶克写道:“社会主义已经取代自由主义成为绝大多数进步人士所坚持的信条了”。
正是在那样一种世界格局和流行的思潮中,哈耶克出版了这部《通往奴役之路》,向世人和世界大声疾呼:大家先不忙努力走向计划经济之路,那是一条通向奴役之路!
三、与经济学王座正统的论战:(哈耶特参与的两次世界性经济理论大论战)
《通往奴役之路》这本书的写作,是哈耶克在参与了20世纪20年代-40年代的两次世界性经济理论大论战后写出来的。两场论战分别是:
第一场是由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和哈耶克为一方,以奥斯卡·兰格与阿巴·勒纳等为另一方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计算可行性的大论战;
另一场是哈耶克与凯恩斯就货币、利息和商业周期理论的争论。
这本《通往奴役之路》,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是第一场理论论战的结果,又是在第二场理论论战的后期开始撰写出的。
四、孤身走过暗巷,最终问鼎王座(自由主义经济学成为西方主流思想)
这本书一经出版,就震动了经济学界,而且引发了一场广泛而深远的辩论。而哈耶克本人也一直被视为右翼思想家,不时受到一些左翼人士的批评和攻击。美国民主派的社论斥责他是“最重要的反动思想家”;在苏联等中央计划经济国家视他为“马克思主义的敌人”。甚至,曾经带领英国人民获得二战胜利的、被视为国家英雄的首相丘吉尔,在1946年的大选中惨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在竞选演讲中引用了哈耶克这本书中的一些话。
本书的观点在短期内遭受了一些左翼的批评和攻击,出版后许多年也遭受到一些西方专业经济学家的“冷处理”和冷眼对待,当时许多经济学家把哈耶克视为一个“外行人”。
直到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西方各国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后,一种新的宏观经济现象,即“滞涨”(经济增长下滑和停滞与通货膨胀同时存在),随之宣告了西方国家政府所奉行多年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破产,哈耶克所倡导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开始重新关注起来,很快,自由市场经济理念占领了世界经济理论和思想阵地的制高点,成为美国里根政府和英国撒切尔夫人保守主义政府执政和施政的基本理念。
五、对我们的启示
1.“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的思想,当它们对的时候与它们错的时候,都比一般所理解的要更有力量。”
哈耶特的宿敌凯恩斯曾经说:“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的思想,当它们对的时候与它们错的时候,都比一般所理解的要更有力量。确实,世界就是由它们所统治着。讲求实际的人认为他们不受任何思想的影响,可是他们已经是某个已故的经济学家思想的俘虏。……我确信,与思想的逐渐侵占相比,既得利益的力量是被过分夸大了。……不论早晚,不论好坏,危险的东西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想”。
在历史的洪流中,哈耶特的自由市场经济也走下了神坛。政府干预、自由经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等等这些经济学理论,是水火不容,还是可以和谐共生,相互补偿取短?不同国家的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们都还在继续研究、探讨、甚至是论战。正如哈耶特在《通往奴役之路》引言第一句写道的那样:“当代种种事件不同于历史之处,在于我们不知道它们会产生什么后果。”
学术思想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对错之分。它们与时代相互呼应着,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经济向好的成为王者,引发经济衰退的也随之变成手纸被丢进垃圾桶。而时代在一变,王者和手纸的地位也可能掉换,更有甚者出现新兴的思想拔得头筹,旧时的王者和手纸在垃圾桶里一起躺平。
2.用经验和兴趣做学问,做思想的孤勇者,做时代的观察者。
我们大多数人普通人,在毫不自知的情况下,成为了已故的经济学家们的思想俘虏。而又因为学艺不精,常常在不同的思想之间拉扯,痛苦不堪,抱怨连连。选择了沦为手纸的过去的王者的俘虏的人,用手纸的思想对标这个时代,认为这就是最坏的时代,哪里都不符合手纸的思想。
如何减轻这种痛苦呢?哈耶特选择做时代的逆行者,做思想的孤勇者。
在那样一个历史背景中,哈耶克当时十分孤寂但却数十年持之以恒地坚持捍卫市场经济。哈耶特对待学术思想不盲从大流、坚持自己的学术立场,并通过不断地深入研究,证明和捍卫自由市场经济主义的正确性,成就了这一思想理论在经济学界的绝对地位。
同时,在《通往奴役之路》的引言中,哈耶特也给我们提供了培养自己学术思想和观点的方法——增加经验和保持兴趣。他说,人类无需成为预言家,才能意识到迫在眉睫的危险。经验和兴趣的偶然结合,往往会向一个人揭示出事件中很少有人了解的方方面面。他将这本书的成果称为是他多年经验的产物,何种经验相当近似于重新经历了一个相同时期——至少也是对一种颇为相似的思想演变过程的再观察。
为什么说是“重新经历了一个相同时期”呢?
这与他本人长期轮流居住在不同国家的经历有关。他认为自己所获得的经验,是人们不可能在一个国家获得的经验。尽管绝大多数文明国家的思想、思潮是相似的,但它们发生的时间和速度却是有差异的。因此,通过从一个国家迁居到另一个国家,人们有时可以再次观察到类似的思想(原本为“智识”)发展的过程。那是人的感觉就会变得特别灵敏。当人们再听听到他在20年或25年前首次接触到的主张或方策时,它们就有了新的意义,成为一种指向明确趋势得到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