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四川的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孕育出了一些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而青史留名的城市。这些城市,有的曾是王朝都城;有的曾是当时的政治、经济重镇;有的曾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有的因为拥有珍贵的文物遗迹而享有盛名;有的则因为出产精美的工艺品而著称于世。它们的留存,为人们回顾中国历史打开了一个窗口。

成都市,全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省会、副省级城市,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位于四川省中部,有“锦官城”、“锦城”、“芙蓉城”、“蓉城”之称,简称“蓉”。成都是古蜀文明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距今约4500年至3700年以前,成都平原已出现被后世称为“宝墩文化”的一系列古蜀先民聚落中心。根据“金沙遗址”出土的大量历史遗存,基本可以推定,至迟在殷商晚期至西周初期,今成都一带已经成为古蜀王国的中心都邑。成都商业街战国船棺葬群进一步证明,至迟在战国早期,今成都市区中心已经出现比较规范的城市,极可能是古蜀最后一个王朝“开明王朝”的国都。公元前316年秦灭蜀,设置蜀郡,在古蜀旧都置成都县,为蜀郡治所。公元前311年,蜀郡守张若在蜀国都城基础上,仿照秦都咸阳规制,修筑大城和少城,这一重大事件被后世公认为是有文献记载的成都建城标志。自秦建成都城2300多年以来,成都城址未迁,城名未改,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绝无仅有的。两汉时期,成都“列备五都”,成为仅次于长安的全国第二大商业都会,不仅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商品经济活动中心,也是“南方丝绸之路”起点和重要口岸。唐代,以成都为中心的“剑南西川道”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当时有“扬一益二”之说。中唐以后,成都成为唐王朝“南京”。成都是中国“十大古都”之一,文化遗产丰富,古代遗迹发现较多,包括遗址、建筑、摩崖造像、陵墓、窖藏等。其中,二王庙、武侯祠、杜甫草堂、罨画池、回澜塔、升庵桂湖、王建墓、蜀僖王陵等极具特色,观音寺的壁画、花置寺的摩崖造像等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成都素有“蜀戏冠天下”的称誉,形成于清代的川剧是中国重要的地方剧种之一,剧目繁多,文字优美,幽默风趣,表现手法丰富,程式化动作含蓄隽永,器乐帮腔独具特色,尤其是“变脸”“吐火”绝技独树一帜,令人叹为观止。此外,成都市有“蜀绣”“蜀锦”织造技艺、“成都漆艺”“成都糖画”“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水井坊酒”传统酿造技艺、“郫县豆瓣”传统制作技艺,以及四川扬琴、四川清音、四川金钱板、成都道教音乐、大邑县西岭山歌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阆中市,全国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辖县级市,由南充市代管,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嘉陵江中上游,古称保宁。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中华民族本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古代是巴人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在战国中期曾为巴国国都;公元前314年,秦惠文王始置阆中县,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建县史,历代为郡、州、府、道治所,清初曾在此设省会20年。这里诞生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唐代兄弟状元尹枢尹极、北宋三陈两状元,三国蜀将张飞在阆中镇守7年,初唐滕王李元婴在阆中营建隆苑,诗圣杜甫在阆中留下60余首诗篇,更有“阆州城南天下稀”的千古名句,红四方面军在阆中渡江长征,三国文化、科举文化、春节文化、红色文化等多种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共同繁荣,被誉为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典范。现存“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古城近2平方公里,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阆中素有“阆苑仙镜、风水宝地”之美誉。画圣吴道子三百里嘉陵江山图,称阆中为“嘉陵第一江山”,也是中国第一风水古城、世界千年古县、中国春节文化之乡。

宜宾市,全国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辖地级市,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地处金沙江、岷江、长江交汇处,川渝滇黔接合部核心区域。是长江上游开发最早、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是南丝绸之路的起点,素有“西南半壁古戎州”的美誉,古称“僰道”、“戎州”、“叙州”。宜宾历史悠久,在距今4万年时,宜宾市境内已有人类生存。春秋战国时,为僰人聚居之地,史籍有“古僰国”“僰侯国”之称。战国后期今市境纳入秦之巴、蜀二郡。秦李冰任蜀守时,建置了第一个县级政区——僰道。西汉高后六年(公元前182年)筑僰道城,距今2200余年。以五粮液为代表的发达的酿酒工业使宜宾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酒都”,还是“万里长江第一城”、“中华竹都”、“中国动力电池之都”。

自贡市,全国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辖地级市,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南翼、川南城市群中心。自贡市“因盐设市”,“自、贡”两个字是由“自流井”和“贡井”两个著名盐井名字合称而来 。是中国重要的恐龙化石产地,以拥有世界三大恐龙博物馆之一的自贡恐龙博物馆而闻名;食盐植根于巴蜀文化,结胎于川菜系列,伴随着盐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而形成的自贡盐帮菜,成为有别于成渝两地“上河帮”、“下河帮”菜系的川南“小河帮”代表,曾获评“中国盐帮菜之乡”。自贡市拥有井盐文化、恐龙文化、灯会文化、饮食文化等,有“千年盐都”、“恐龙之乡”、“中国灯城”、“美食之府”的美誉。

乐山市,全国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辖地级市,位于四川中部,四川盆地西南部,处在南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交汇点,是成渝城市群规划建设的成都平原中心城市之一。乐山市,古称嘉州、嘉定州,因城西南五里“至乐山”而得名,“乐山”之名并沿用至今。它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历史上属古蜀国,有“海棠香国”的美誉,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追溯至石器时代,春秋时期为蜀王开明故治。乐山是中国唯一一个拥有三处世界遗产的城市(乐山大佛景区、峨眉山景区、东风堰)。

都江堰市,全国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辖县级市,由成都市代管,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岷江出山口处。都江堰市,因水利工程都江堰而得名,简称“灌”;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建城史的因堰而起、因水而兴的城市;因世界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中国道教发祥地-青城山而名闻遐迩;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所在地。早在新石器时期,境内就是古蜀先民活动中心,也是古蜀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据任乃强、张至皋《四川地名考释》记载,都江堰市历史政区设置,始于秦,先后为道、郡、军、州、县所在地。

泸州市,全国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辖地级市,位于四川省东南,地处云贵川渝结合部,长江、沱江、赤水河在境内交汇,是区域中心城市。古称“江阳”,别称酒城、江城,梁武帝大同年间,“远取泸水以为名”,“泸州”作为地名沿袭至今。泸州市于西汉设江阳侯国;梁武帝大同年间建置泸州;在宋代即为西南要会,明代即与成都、重庆三足鼎立,成为当时全国33个商业大都会之一。这里“四渡赤水出奇兵”,毛泽东在泸州留下军事生涯“得意之笔”,朱德“一战成名”的“棉花坡战役”也发生在泸州;这里“风过泸州带酒香”,拥有两千多年的酿酒历史,因朱德在泸州题诗“酒城幸保身无恙”,“中国酒城”由此得名;这里“衔杯却爱泸州好”,自古素有“巴蜀门户”“西南要会”之称。如今水公铁空,四通八达,是四川唯一开通国际水运、国际陆运双通道的城市,形成了红色文化、白酒文化、长江文化、康养文化四大文化为代表的泸州特色文化资源。

会理市,全省第8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辖县级市,位于四川省最南端,地处攀西腹心地带,因“川原并会,政平颂理”而得名,古称会无、会川。会理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古城文化、红色文化、石榴文化、川滇文化融合构成文脉相承的会理文化。会理是昆明、攀枝花、西昌三个区域中心城市的连接点、交汇地,自古以来就是川西与滇西及南亚商贸往来重地,为古丝绸南路必经要塞,素有“川滇锁钥”之称。会理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曾先后为郡、府、路、卫、州的领地,蜀月滇风的文化交融,积淀了多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会理古城始建于元末明初,清雍正十二年,在城中心十字大街修建钟鼓楼,至乾隆时续修完,成为会理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形成穿城三里三,围城九里九,以南北中轴线为主的四街三关二十三巷的棋盘式格局。今天的会理市城还保留着大量完整的明清建筑,被建筑界专家誉为具有“明清之风”的独特风貌,其中一类保护建筑10幢,二类保护建筑20幢。大量的明清建筑、寺庙、会馆、民居古宅四合院,老城的北城门、钟鼓楼、城南白塔山文塔,成为会理悠久历史文化的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