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解州历史及行政区划
解州,古称解梁,春秋战国为解邑,汉置解县,魏晋因之,北魏南解县,隋唐解县,县治移始至今解州地,宋金元明清解州,民国废州为县,1954年解虞县,1958年并入运城县,现为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
一、关于“解字”的起源及引申意义
解,此字散。又引申为排解、和解。始见于商代甲骨文,这是一个会意字。
甲骨文上面左右部分表示一双手,中间表示一只牛,凸显牛角。上半部分像两手在割牛角或拔牛角的样子,表示解剖、宰杀牛,“庖丁解牛”就使用了这一意义。西周金文形体与甲骨文形体一致,“角”已经与“牛”分离,部分字形将手形写作“殳”。战国“中山王鼎”金文已经将一只手写作“刀”。小篆基于甲骨文、金文形体,由角、刀、牛三个部件组成,形体结构更加简洁明了。与金文的不同点在于“牛”移动到“刀”下。隶书形体结构与小篆一致,笔画有所规整。隶书、楷书都从篆文演变而来。
其古字形像两手解剖牛角,本义为分割、分解,后泛指剖开。后由本义又引申为瓦解、分裂、融化、消失。
二、与“解”这个地名相关的释义
1、地名,池牛(蚩尤)肢解的地方,蚩尤受解(hai)处。《孔子三朝记》中说“黄帝杀之(蚩尤)于中冀,蚩尤肢解,身首异处,而且血化为卤,既解州盐池也。”这是“解”地的原始起源。
2、姓氏,解,源出解地。《广韵·蟹韵》:“解,姓。自唐叔虞食邑于解,今解县也。晋有解狐、解扬,出雁门。”又据《万姓统谱》所载,周成王弟叔虞之子良,含采于解邑,后人以邑为解氏。音从地名,读音因为hai。
3、州县名,解梁,解县,解州。《一统志》:春秋为晋之解梁城,战国属魏,汉为解县,属河东郡,五代汉始置解州,治解县,元属平阳路,明因之。
三、解州历史及行政区划
1、先秦时期,晋国及魏国解梁城治所在永济开张镇古城村,为原智伯城,或称为古晋阳城。
西周初期,周武王的儿子唐叔虞有儿子良受封于解邑,良生活采食于解,所以称为解良。
《左传·僖公十五年》:“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这段记载概括了晋国的一段史事。前645年,晋国发生了内乱,公子夷吾向秦穆公求援,企图依靠秦国力量支持他复国。夷吾提出以土地换外援的条件,答应一旦复国,愿将黄河两岸包括解梁城在内的五个城邑赠予秦国。这片土地大致为今天黄河金三角地区的河南灵宝、陕西华阴、山西永济、芮城、临猗等县市。
解梁城,亦名智城、绥化故城。春秋时期晋国四卿之一智伯(智瑶)所建。据《括地志》载:“故智城在蒲州虞乡县西北四十里”。春秋时期晋国公卿智伯(智瑶)最早在这里建智城。智亡后为解梁城。汉朝时为解县。后魏时为安定县,西魏时为南解县,后周改南解置绥化郡。至唐时而废。
战国时期,解梁城确称“解”,属于魏国。《战国策》记载:周赧王二十一年“秦败魏师于解”,就是指这里。我们在战国釿字布中也找到了有关信息,这就是魏国布币“解一釿”和“解二釿”。币文中的“解”被简省作(见“解一釿”币文拓片)。
解梁古城在历史上还称为晋阳。晋阳一作阳晋,战国魏邑。《史记·魏世家》:“哀公十六年(前319),秦拔我蒲坂、晋阳、封陵”。《正义》引《括地志》:“晋阳故城,今名晋城,在蒲州虞乡县西三十五里”(今开张古城村)。
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86年),秦攻魏,魏国迫于其军事压力,献出古都安邑。秦军随即占领河东地区置河东郡,治所设在安邑,下辖解县。
2、汉魏时期河东郡解县,治所在临猗县临晋(临猗县庙上乡城西村),辖现在临猗全境、永济市原民国时期虞乡县域、盐湖区民国时期解县县域。
汉代的解县治所与春秋战国的解梁城已经不是一个地方了。根据是《后汉书·郡国志》记载:解县“有桑泉城,有臼城,有解城,有瑕城”。从“解县”境内“有解城”的信息分析,解县治所与解城明显分别为两地。东汉末年,关羽生于解县。由于当时县治在靠近蒲州一带,加之后世解县隶属蒲州,后世又称关公为蒲州人。
光绪《山西通志·府州厅县考》也据此定论:“考《后汉志》称‘有解城’,则古之解城与汉县不同地也。”又由此指出《元和郡县志》把春秋解梁城与汉解县城混为一地的错误,文中说:“《元和志》临晋县:‘古解城,本春秋时解梁城,又为汉解县城也,在县东十八里’,则合二城为一,明与《后汉志》乖,亦与道元所称‘故城’不合。”
而汉代解县城址没有争议,历代史籍都明确记载“在临晋县东十八里”,即指临猗县庙上乡城西村的汉解县城。现在城西村旁还有古城基址,其中北城墙残存100余米,城中散布有碎陶片。村西田野间保留有唐代名碑《晋司空河东太守猗氏侯太原王公神道碑》,即金石界盛称的《王卓碑》。碑文记录了西晋河东太守王卓葬于解县城外的缘由。文曰:“卓翁年七十九薨于河东,时属刘聪、石勒乱太原晋阳,不遂归葬,葬于河东猗氏县焉。隋并猗氏为桑泉县。今司空冢在县东南解古城西二里。至今子孙族焉。”王卓碑为确定汉魏时期解县城的位置提供了重要依据。
3.北魏南解县城在永济市虞乡。
北魏太和十一年 (487) 置南解县、北解县,属河东郡。南解县治所在今山西永济市东三十里虞乡镇西。北解县故治在今山西临猗县庙上乡,遗址尚存,北周废。北周明帝二年(558)废南解县别置绥化县,武帝时改名虞乡县,县治虞乡。561年,南解县改名虞乡县后,移至解州,后来又别置虞乡县。
又据清光绪版《虞乡县志》载:“周,虞乡故城在伍姓湖北,故城颓垣尚存。春秋解梁,汉、魏、晋解县,后魏安定,西魏南解,绥化郡皆在此处。”唐朝在虞乡县后,该城始废弃。
4、隋唐解县,属于蒲州府。治在现在运城盐湖区解州镇位置。所辖区域为今天临猗及民国时期解县区域。
隋大业九年(613年),从南解县城迁治所到今解州镇。唐武德元年(618年),又将虞乡县改名为解县,(同时在别置虞乡县)。目的是恢复其解县原名。光绪《山西通志》对这番演变评论道:“由是而解再移于涑南,而故地尽失,不得不东取故猗氏地以为幅员之广矣!”也就是说,唐代的解县是旧猗氏县地,已经不是汉代解县故地了
唐武德元年(618年)虞乡县改为解县。贞观十七年(643年)废,二十二年复置,属河中府。
柳宗元,原籍河东解县人。祖籍解县,范围比较大,隋唐解县含虞乡(今属永济)、解县等区域。
5、五代及宋金时期,解县为解州治所,属蒲州府,州治今盐湖区解州镇。
五代汉乾祐元年 (948) 置解州,治所在解县(今山西运城市西南三十五里解州)。解县为民国时期解县区域基本一致。
北宋解州辖境相当今山西运城市盐湖区及闻喜县地,金以后扩大至今夏县、芮城、平陆等县地。金兴定四年 (1220) 移治平陆县(今平陆县西南旧平陆)。元属晋宁路,复还旧治。
6、明清时期解州,原为平阳府辖,后为直隶州(山西省直辖)。
明洪武初省解县入州。清雍正二年 (1724) 升为直隶州,辖安邑、解县、平陆、芮城。辖境较明代缩小。境内有盐池,北宋分置东、西二场,明增置中场。
7、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为县,改解州为解县,属河东道。
8、1947年4月26日解放。1954年与虞乡县合并为解虞县,县治驻地解州。
9、1958年与安邑县一起并入运城县。故治在即今山西运城盐湖区解州镇。
作者: 景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