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骑楼:近代与历史相融的靓丽风景线
——和你聊聊广州的骑楼。
一座城市,一个地方,能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以及精神积淀的,一般是不是高楼大厦,而是当地的历史文化,而历史建筑就会一个最直观的印象,也是代表性的。在如今的中国,我们一面享受着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变革,同时又面临着文化素养的进一步丧失问题,众多城市追求现代化,大片建高楼,千城一面的同质化现象严重,我在四线城市的新区,和我在一线城市的街景几乎没什么区别,换个城市给你我的感觉就像只是距离变了,其他啥也也没变。好在现在对历史文化的保护,逐渐被倡议起来了,也得到了些重视,比如走古风雅路线的美食网红李子柒。
某城市新区
我想真正地去走进一个城市历史文化中。我想从广州骑楼开始最为妥当!走在广州的骑楼中,就有这种历史沧桑的扑面感,让我感觉这是这座城市的精华所在,这定有它的故事。此前,走过几次广州的上下九和北京路,恩宁路,成群的骑楼,感觉别有一番风味,虽游客如织,也挡不住其在余日下光彩。
广州骑楼
有人可能想到了沙面?其实沙面建筑和广州骑楼还是不同的,沙面以前是租界,全是西化的建筑,有一种走在欧洲国度的感觉。而骑楼中,你会有一种归属感,对而于广州人来说,这是他们的记忆,是一种老广州的文化。广州有时会让你感觉很奇妙,你可以在这里感受西方文化的渗透,同时你又可以体味广州近代文化的气息。
广州骑楼的前世今生
为什么要叫骑楼,难道可以骑在楼上?
我估计很多人,一开始听到这个名字都会犯点嘀咕,名字怪怪的。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的,“骑楼”的第一层由支撑柱组成,没有设墙。看上去造型就好比“马脚”,“骑楼”的楼上便是“马背”。处身在这样的楼中,便有如骑在马背上,所以这样的楼称为“骑楼”。感觉是不是很形象?
广州骑楼风貌
这种的骑楼样式,其实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是带有点殖民色彩的。这种建筑据说其实在南亚、东南亚都比较普遍,但是现在保护和保留情况如何就不得而知了。在我国现存的,广东、海南、福建、广西等沿海侨乡都有。
其实每个地区的建筑样式,不是凭空捏造,也不是胡乱创造,而是跟自己地区的地形、气候等多种因素相关的。如中东地区气候炎热,众多建筑就为土质的,而中欧和北欧山区的中世纪民居采用尖顶型来减轻积雪的重量和压力。而广州地区所广泛采用的骑楼,也是和该范围地形气候有关。我们都知道,广州处于亚热带,其实我更习惯把广州叫做“站在北回归线的城市”,广州又离海不远,所以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气候较为炎热潮湿。而骑楼这样的设计,可以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怪不得被广泛采用了。
广州恩宁路骑楼
广州恩宁路骑楼
那啥时候传来广州的呢?它又如何发展?
说起广州的骑楼史,还跟一位大人物有关,这就是时任两广总督,四大晚清名臣的“张之洞”。张之洞当时在香港知道了骑楼的功用,毕竟香港离广州也没那么远,也想在广州兴建类似的骑楼建筑。于是,广州的建筑风格翻开了“骑楼”篇章,而且建的规模也不小。
张之洞之后,在民国时,广州的骑楼进一步发展,短短十年的时间,广州就建成了近40公里长的骑楼街,最密集的骑楼建在今天中山路以南、越秀路以西以前被称之为“老城”的地方,这一带的骑楼街长度是25500米,占全市骑楼街的六成以上。但是1932年的《广州市修订取缔建筑章程》,专门公布了市内不准建骑楼之马路名单,其中有白云路、盘福路、长庚路、文德路、广卫路、广仁路、吉祥路、德宣西路等。上世纪30年代之后的广州,再没有大规模兴建骑楼建筑了。
广州骑楼群
广州骑楼群
骑楼那么多,广州骑楼又分为哪些类别呢?
广州的骑楼,你如果不深究,就去上下九和北京路等骑楼聚集的地方看看拍拍即可,如果深究起来,还真有不同类别,主要有仿哥特式、古罗马券廊式、仿巴洛克式、现代式、中国传统式等五种类别。
而这些类别你都能在广州找到并去查看,那么这些代表在哪里有呢?
仿哥特式(代表作:爱群大厦、北京路新华书店等)
这种形式在其他城市也较为少见。北京路新华书店和长堤爱群大厦是其代表作。北京路新华书店以强烈的垂直线条和拉长的拱形窗表现了明显的哥特装饰意味。爱群大厦则将哥特风格加以灵活运用和改良,立面以垂直构图为主,设以仿哥特式窗,底层骑楼柱廊也处理为仿哥特式窗形式,使人感觉到浓厚的哥特风格。
广州爱群大厦
南洋式(代表作:文明路、海珠路)
这是一种在南洋地区非常独特且有创造性的形式,即在女儿墙上开有一个或多个圆形或其它形状的洞口,其原本是为了预防南洋一带强烈的台风袭击,减少对建筑物的风负荷的技术处理,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形态。在文明路、海珠路上都可以找到。
古罗马券廊式(代表作:长堤新华大酒店)
这种形式骑楼在其它城市较少出现,在广州却能找到不少实例。位于长堤的新华大酒店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底层骑楼为券柱式,券心处以漩涡装饰,风格雄伟,线角明朗而细部丰富。一些部分还运用简化了的罗马柱式,使其罗马风格更为浓郁。
广州新华酒店
中国传统式(代表作:同福路、万福路等)
该形式骑楼延续了我国南方传统民居的特点,底层沿街挑出,长廊跨越人行道沿街布置,楼层正面墙上并排开着两至三扇窗户,立面基本无装饰。这种骑楼仅在南华路、同福路、万福路、德政路、起义路等还有零星保存。
以上就坐这几种形式的简单介绍,其他形式有感兴趣的朋友请你们自行查询相关资料,或自己脑补,哈哈哈。我们只要知道骑楼一些基本知识和样式就行了。
骑楼的最妙之处——商用价值
之前谈了骑楼设计成这样的样式,与广州的地形,气候等相关地理因素相关,其实除了这个,骑楼还特别有利开展商业活动,作为千年商城的广州人,从来都是精明和商业思维杠杠的。骑楼这样的设计,完全可以下铺上居或前铺后居,这样居住和做生意两不耽误,而且连成廊的骑楼,还可避风雨,有利于行人通行,全天候做生意也未尝不可。骑楼建筑,好睇好用,风行一时,成了广州城市街景的显著特色。这无怪乎广州上下九和北京路后来成为广州最热闹的商圈,直到现在仍然成为外地游客广州打卡必来地。
如今
广州骑楼已经成为宣传广州文化的重要窗口。广州骑楼也成为广州最具商业气息的地方之一,它不断地推销自己吸引众多外地游客前来,同时又展示广州文化的精华之一。
当你走在上下九和北京路商业步行街,这里一面可慨叹着广州商业的繁华,一面又可欣赏着广州当地骑楼文化的别具特色,还有各种老广州特色小吃,可以说是美哉。
广州上下九步行街
广州北京路步行街
结尾
当你众览市井繁华,还能体味一番地味风情,在历史文化的浸泡中,感受都市风情,我想你会爱上这座有灵魂的城市,正如乌镇带给人们的感受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