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文化冲突,这篇文章带你读懂背后的历史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趋势下,中韩作为地理位置相近、历史文化同源的两国,近年来,文化冲突却频繁不断,这些冲突背后包含着复杂的因素,如两国民众对自身文化认知的错位以及网络媒体的哄抬等。中韩自1992年建交以来,已走过近30多个年头。立于长远的发展战略视角下,深化双方的战略合作,相互学习,共促发展将是长久之道。
韩国作为亚洲为数不多的发达国家,历史上与中华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两国因节日、历史领土、文化遗产等始终矛盾纠纷不断,两国民众的心态都有或多或少的敌视意味。基于此,有必要对当代中韩文化冲突现象进行一番分析,了解这些冲突背后的根源以及怎样缓和、消解两国间不必要的冲突,为两国民众今后加强交流、促进中韩友好关系的发展和东北亚的和平稳定提供高容性的共识。
中韩交流历史
作为东亚文化圈的重要一员,古代韩国深受汉文化的洗礼。毗邻的地理位置为双方的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机会。古代中国与古代韩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仅有文字记载的交往就有3000多年, 在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乃至日常习俗等各领域, 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中韩文化交流始于3000多年前的箕氏入朝。
箕子朝鲜政权的建立,开启了中华文化直接在韩国传播的新模式。这种模式的出现,本质上已经不同于单纯意义上的“文化交流”,而是基于政治、军事基础上的“文化输入”。后来又历经卫满朝鲜、汉四郡、三国时代、统一新罗、后三国时代、王氏高丽、李氏朝鲜等政权的更迭。
虽然三国时期到李氏朝鲜时期,代表中华文化的政权退出了韩国历史舞台,但此后的韩国历代王朝均奉中国王朝为宗主国。
作为同处汉字文化圈的中韩两国,有着比其他文明更为接近的文化认同。不少文化符号的相似都能看出古代两国来往交流之密切。
古代中韩交流对韩国的影响
古代中国在整个东亚文化圈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军事等领域一直强于周边邻国。因此,在古代中韩之间的文化交流中,中华文化始终占据“强势文化”的地位,文化交流呈现单方向的趋势。中国大多时候扮演老师的角色,而大多时候古代韩国则扮演着取经的学生角色。
古代韩国在许多领域都积极地向当时的中国学习,包括汉字、文学艺术、农业生产技术、法律、官制、茶文化等,同时,韩国对中国的文化也不是简单的移植,而是在借鉴和吸收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和创新。
这些来自古代中国的文化精髓对韩国社会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在韩国文化的积淀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迄今为止仍然深深地影响着韩国人的价值观与生活习惯,如长幼秩序、平语敬语使用等。
(3)古代中韩交流对中国的影响
在古代中韩两国的交流中,中国既已扮演着师者的角色,正如“教学相长”,自身也有所收获。古代韩国吸收以儒家文化为主轴的中华传统文化,也意味着中华文化能够不断扩大其传播范围,增强文化影响力;尽管古代中韩文化交流大体上呈现的是单一的流动方向,但古代韩国也对学来的文化加以消化理解,与本土相适应,同样创造出具有民族意蕴和民族特色的文化。
如宋明时期,理学传入韩国后,高丽王朝的学者加以改造和创新,造就出开创朝鲜朱子学派的李穑、郑梦周等著名学者,形成了两国文化的全方位交流和借鉴。这种全面的文化交流和借鉴不仅发展壮大了朝鲜文化,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
将古代韩国纳入自己的藩属国名单中也是一种对自身强大实力的认可和证明,民众由此而生的文化自信、对王朝的归属感都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安定社会民心。除此之外,中韩隔海相望,频繁的文化交流也促进了沿海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也进一步巩固了登州港(今山东蓬莱海域)的交通枢纽地位。
参考文献
[1]李英武,郝淑媛.古代中韩文化交流探析[J].东北亚论坛,2005(05):90-93.
[2]高福升,权太东.古代韩国中华文化体系构建历程[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0(02):92-98.
[3]马凌霄,王彦智.古代中韩文化交流的脉络与特点[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3(02):7-10.
[4] 张连锋. 论中韩文化交流的发展[D].山东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