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人看90年 | 守护历史 28 载:基层文物保护人田茂国的平凡与不凡
视频加载中...
2024年,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的历史回响仍在激荡;2025年,纪念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即将来临。遵义这片红色热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拼搏奋进的遵义儿女。在时代的浪潮中,有一群默默耕耘、守护历史记忆的人,在他们的努力下,文物故事得以留存。正安县文物保护所所长田茂国,便是其中一位用28年书写坚守的文物卫士。
田茂国在野外调查拓片提取古碑刻资料。
1996年,20出头刚毕业的田茂国,分配到正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成为正安文物保护管理所专职从事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第一人,年少的他就此开启了与文物相伴的漫长旅程,与文物结下不解的情缘。当时正安交通条件相对落后,通信闭塞,田野调查全靠走路,信息获取全靠乡间访问。就这样,他凭着对工作的热情和执着,在单位无一份文物档案资料的情况下,一切从零开始。从野外调查、登录、提炼其文物价值,到组织申报国家级、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再到进行抢救保护不可移动文物和征集民间流散文物组建正安县博物馆,实施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田茂国一步一个脚印夯实基础,让大量的文物得以有效抢救保护和利用。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基层文物保护工作者,不仅要“脑勤”“手勤”“口勤”,最重要的是要“脚勤”,只有用脚步才能捕捉到那些隐匿在岁月深处、未曾被发现的历史痕迹与崭新线索。
“基层文物保护工作很难,文物皆系历经千年或数百年来遗存至今的文化遗产,风雨侵蚀使文物遭受不同程度朽损是客观现实,经费捉襟见肘使其全部得到有效抢救和保护肯定有难度,在抢救部分的同时而另一些文物也正悄然在朽损,加之群众文物保护意识淡薄,文物保护从业人员不足等这些问题就像一道道关卡,横亘在文物保护事业前行的路上。”谈及于此,田茂国感慨,“当然,每项工作都有困难,事业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不能存在畏难情绪和想法,要努力拼搏进取,善于克难攻坚,在这一点上我们文物保护人自始至终都在践行,一直发扬革命传统,秉承着立足本职,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原则,坚持再坚持。”
田茂国(左一)解读盐号盐仓储存之法。
截至目前调查,正安共有2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2处;正安县博物馆陈列展出馆藏文物1200余件、民族民间珍贵代表性实物860余件,数字背后凝聚着数代正安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心血。
在田茂国看来,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是一个时代的“脚”。他所做的,就是沿着这些“脚印”,把先辈们创造的文化财富传承下去,原原本本地呈现给后人,让更多人了解它们及其背后的文化。田茂国说,正安是东汉名儒、贵州文化教育鼻祖尹道真先生的故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尹道真务本堂作为贵州文化教育的发祥地,务本堂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尹珍先生教育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贵州学人。我们要以先贤为楷模,传承与弘扬遵义会议精神,发扬务本求实的作风,通过传帮带,带动一代又一代文物保护人坚守在岗位上,不断努力奋斗,开拓进取。
文、图、视频/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珊珊
编辑/刘立超 实习生 张若钒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