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也许需要先面对现实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事实真是如此吗?
不过,很多研究表明,出身贫寒的孩子几乎在起跑线就已经落败了,富人的孩子收入比穷人孩子高出两倍还多!
社会上盛传阶层固化论,根本没有好吧,向下的通道就一直敞开着,只不过是社会底层的上升通道一定程度上被阻塞了。
有人会不屑一顾,废话!人家富人家的孩子光继承北京一套房子,就已经是穷人孩子不可企及了,除非咸鱼翻身,走了大运,否则根本就不能相提并论。
不过,富人家的孩子混的普遍比穷人孩子好,果真只是因为家庭财富积累的缘故吗?

事实真相没有那么简单。
钱当然很重要,穷人家的父母每天奔波忙碌于生计,无暇管理教育孩子,也不会将他们各种特色的兴趣辅导班,任其在家里自娱自乐。
而富人家的父母一般学历教育水平高,会花大量的时间教育指导孩子的学习,或者花费高昂的学费送孩子去各种兴趣辅导班,孩子的业余时间被安排的满满当当。
相比之下,富人家孩子自身素质自然要高出一档。
不过,在家庭教育上,你会发现,里面也有微妙的差异。

穷人家的父母喜欢用命令性的语言教育孩子,听话、乖是衡量孩子好不好的标准,父母的权威不容置疑。
而富人家父母则更看重家庭的民主气氛,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经常性参与孩子之间的讨论。
千万别小看这个不同。
在绝对的权威面前,穷人家的孩子变得唯唯诺诺,要么沉默服从,要么阴奉阳违,根本就不善于沟通交流。
而通过富人家父母的耐心教导,孩子就会非常自信,能够清晰逻辑地表达自我,更学会了如何有效地说服别人,赢得认同。

这就是差距。
穷人家父母无形之中给孩子传递了一种气氛,自己是很差的,只有听权威的话才能获得认可,所以他们长大后做事会亦步亦趋,容易有随大流的习惯。
另外,他们很可能会形成对权威的恐惧,或者产生先天的排斥感,如此一来就很难学会与权威沟通交流,向上升迁的机会不多。
而在民主的家庭气氛中,富人家的孩子会潜移默化形成气场,即在权威面前能得体自在地平等相处,不会觉得尴尬或恐惧。

实际上,富人家的父母早已经教会了孩子,如何问候权威,如何跟他们握手寒暄,如何巧妙地向他们提出质疑而不冒犯,甚至“操控”权威,从而让自己获益。
换句话说,除却先天良好的物质基础,富裕人家的孩子无论是在言行举止上,还是逻辑思维的能力上,都提前获得了良好的训练。
结果就是,即使有一天家道中落,他们也会凭借自己的能力在以后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重新振兴家族。
比尔盖茨、巴菲特这样的富豪为啥敢裸捐?因为举止、学识、人脉都是金钱无法衡量的,而这一切早已经融入了子女的血液里,他们根本就不担心自己子女谋生的能力。

又比如刚刚过完111岁寿宴的严幼韵女士,从小就出生在富贵家庭,其父是著名实业家严信厚,在考入复旦大学后就每天开着私家轿车出入校门。
不过,后来政权更替,受到战乱和政治压迫,家族一夜之间失去所有财产和地位,严幼韵一贫如洗,携带三个女儿到了纽约,处境不可谓不悲凉。
但是很快,她就进入到联合国工作,其女也在出版、广告等领域获得成就,如今家族俨然重新复兴起来,后代皆有所成就。
家族中道没落之后,为何能如此快地重返光鲜的舞台呢?想必这跟早年培养的能力学识有关,只要时机到来,很快就能重振旗鼓。

这并不是说富二代就能成为优秀的人,尤其是在中国,一些人抓住机遇和时代红利一夜暴富,成为土豪,他们自己本身就很少受到教育,所以除了财富上有些积累,教育文化上鲜有什么积累。
他们的教育方法还是停留在“用钱解决问题”,根本谈不上文化教育的传递,所以一旦剥夺了他们子女的财富,那他们很容易从此一蹶不振。
之所以说富人家庭的文化教育更有优势,是说在充裕的物质条件保障下,教育孩子方面,富人父母有更多的选择性,相比之下,普通家庭有很多后顾之忧,孩子的教育方式上比较任性一些。

但也并不是说,普通家庭就不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只要父母能在勉强糊口的压力中,稍微耐心改进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也算是为孩子作一次长远投资。
这其实是一次双方的共同教育。
教育孩子要学会遵守规则,敢于与权威面对面交流,而不是沉默屈服。同时也让自己学着有条理逻辑地跟他人交流,而不是颐指气使,粗暴责骂。
在孩子的业余时间,可以想方设法给孩子设计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课程,而不是放任不管,爱咋咋地。
这些难道都需要钱吗?NO,没有钱同样也能做到。

或许,在这样一个阶层越来越固化的社会里,上升的渠道会越来越窄,我们普通人跟富豪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但是不能因此自暴自弃,麻木不仁。
尤其是我们的孩子,要想他们走得更远,过得更好,那就应该重视一些能力的培养,语言能力、逻辑情感、人际交往等诸如此类的能力,都会让他们受益终生。
竞争在无形之中就开始了,一开始看不到,等看到了,一切都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