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吹灯之龙岭迷窟》里旱魃是个什么鬼?历史上它可是大名鼎鼎
旱魃,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形象,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呈现出多样的面貌。从先秦至汉代,她以天女的形象示人,身着青衣的女子,被视为旱神。然而,随着时代的推移,旱魃的形象逐渐转变,从天女变成小鬼,再演化为僵尸。这一变迁背后,蕴含着对自然神崇拜的衰退、对旱魃神性的质疑,以及对求雨习俗的变革。

在《诗·大雅·云汉》中,我们找到了关于旱魃的最早记载,描绘了她肆虐的场景:“旱魃为虐,如惔如焚。”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旱魃的恐惧,她仿佛是一场无法控制的灾难,带来的不仅是干旱,更是对人类生存的威胁。

孔颖达在疏解中引用了《神异经》中的记载,描述了南方的魃,身形短小,目在顶上,走行如风。这一形象与后来的天女形象相呼应,展现了旱魃神性的一面。然而,她却是带来干旱的罪魁祸首,成为人们求雨的对象。

古代关于旱魃的神话故事,多与历史中的英雄或神明相联系。蚩尤黄帝时期,天女魃参战,她身穿青衣,能发出极强的光和热。这场战斗导致了蚩尤的失败,但魃和应龙却失去了神力,无法回到天上。应龙留在南方,成为雨水之神,而魃则留居北方,被人们驱逐诅咒,从而得名“旱魃”。

自汉代中后期至明初,天女形象的旱魃逐渐演变为小鬼形象。这一变化背后,反映了先秦时期盛行的自然神崇拜逐渐衰退的趋势。人们对于旱魃神性的质疑使得她的形象逐渐朝着更为邪恶的方向发展。

在宋真宗时期,旱魃再度作怪,竭尽盐池之水。真宗求助于张天师,派关羽去降伏旱魃。关羽苦战七天,最终降伏了这个妖魔。真宗感其神力,封关羽为“义勇武安王”。这个故事也为后来的民间信仰奠定了基础,关于五月十三日雨节的传说就源自于这一时期。

明清时期,旱魃的形象逐渐向僵尸演变。而在民间,对旱魃的驱逐习俗更是流行起来。所谓“打旱骨桩”、“焚旱魃”等,成为求雨的手段。山东、河南、陕西等地,民众在遇到干旱时,常常采用这些方式,直至清代依然盛行。

在剧中,《鬼吹灯》以及其他神怪小说中对于旱魃的描写,多采用了明清时期的形象。小说中常常以童子尿、黑狗血等方式对付旱魃,这些元素也成为了盗墓作品中的“神器”。

到了明清时期,关于旱魃的传说变得更加复杂,与历史人物、神明相结合,形成了更为丰富的故事。而民间的求雨习俗也逐渐演变成焚烧尸骨等形式,以期望得到雨水的降临。
总的来说,旱魃这一神秘的形象,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多次变迁。她既是古代的旱神,又是小鬼、僵尸的化身,承载着人们对于自然灾害的恐惧和对于神明的崇拜。这一传说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力量的理解,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