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关,历史上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河南三门峡市西行约70公里,到灵宝市北的王垛村,便到了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函谷关。
函谷关始建于春秋战国,地处“长安古道”,其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靠黄河,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函谷关景区入口
函谷关,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
公元前318年,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秦国连横破纵,据函谷关天险大败六国军队,函谷关处留下白骨累累。公元前241年,秦始皇六年,楚、赵、魏、韩、卫五国伐秦,“至函关,皆败走”。战国时魏占函谷关而锁秦,秦占函谷关而出山东。
历史上,“安史之乱”时,决定唐军命运走向的桃林之战。1944年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的“函谷关大战”,都发生在这里。

函谷关景区一角
1944年春,日军以4个师团、5个旅团约14万人,发动豫中会战,在日寇进攻下,国民党第一战区的河南军队一路溃败。至洛阳失守时,短短月余时间,连失38座城池。中原大地炮声隆隆,日军沿陇海线向西逼近潼关,目的是进占关中,可在富庶的秦川平原上获得物资补充,使日军得以战斗力的恢复,如若得逞,抗日大局堪危。
另外,当时美国在太平洋逐岛攻击,日军陷于苦战,若攻进占领关中,则可抽调大量军力转用于太平洋方面,对抗美军的攻击。届时,整个太平洋战局也可能改变,所以此次会战不仅是一场保卫战,更是关系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局的重中之重。位于潼关以东的灵宝函谷关,就是阻遏日军攻势的第一道至关重要之防线。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我中华民族和日本侵略者在灵宝的函谷关,进行了一场殊死的抗击战。
当时的“灵宝”在今天函谷关以北,此区间往北是黄河,往南是秦岭、崤山,当时洛阳至潼关的公路从灵宝老城虢略镇北的营田沟通过,陇海铁路从魏函谷关(地处黄河边)附近通过。函谷关、秦岭南北一线,尽是悬崖绝壁,自古以来就是阻断东西通行的天然屏障。

函谷关门楼
国民党第八战区胡宗南、蒋鼎文、李延年、马法五等,领导有第34集团军第40军的3个师,第57军,第1军、第26军的(8师,96师,97师,106师,109师,167师,178师,豫3师)8个师,总计约十万人统归胡宗南指挥,火速行军,从华山脚下东出潼关,与第一战区集结于灵宝函谷关一线,迅速组织会战,务必死守灵宝。
得知函谷关地形险要和中国重兵防守,日军司令冈村宁次从郑州飞抵陕县,亲自制定作战方案,准备参加战斗的主力军约3万人。并配备90余辆战车,250余辆装甲车,计划在6月10日前用一周时间,攻克函谷关防线。
胡宗南采用“两线两翼"部署,第一防线在大王、阳店,指挥官为马法五,左翼为8师,右翼为106师。第二防线是函谷关至虢略镇的衡岭塬,主阵地在弘农涧河西岸,灵宝虢略镇以南由第40军的78师、第26军的109师据守,以北由第26军的8师、167师驻防。命令第34集团军司令李延年为灵宝抗日前线总指挥。
5月21日,胡宗南到灵宝视察了阵地,24日命李延年开赴灵宝指挥作战,阵地前沿就是函谷关、牛庄至虢略镇狭长的弘农涧河山谷。

站在函谷关门楼,远高处是连霍高速
6月5日拂晓,日军发动进攻,一场主力对主力,中国普通装备的步兵对日本集群坦克师,函谷关阻击战打响了。
守卫在灵宝函谷关防线、以及沿黄河衡岭、秦岭、五亩、宋曲一带的,是国民党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珏将军余部。由于李家珏将军率部西退至陕县张汴乡秦家坡时,被事先埋伏在此的日寇枪击身亡,所以余部暂归第40军军长马法五指挥,将士们头缠白色孝布,臂带黑布丧徽。决心为以身殉国的李家珏将军报仇,誓死反击日寇,保卫阵地。毙伤日寇包括团长、队长在内的2000余人,尸体汇入函谷关东面的弘农涧河,整个河水都泛红了。
日军中将洁本贞一来到弘农涧河以东的西水头村勘察地形,决定将突破点选在函谷关以南的牛庄至毕家岩一线。

函谷关广场
6月8日,日寇第59旅团强渡涧河东岸,乘势攻占前进阵地,向弘农涧河西岸发起猛政。日军不仅以优势的空军及炮兵作掩护,更重要的是在阵地前使用大批中型战车,肆无忌惮地疯狂扫射。中国士兵无反战车武器,只能冒着危险,使用集束手榴弹扔在战车下轰炸,以及在衡岭塬开挖战壕,修筑掩体,组成第二防守阵地。
6月9日,第26军的97师和8师,在函谷关以南衡岭源下的牛庄、墙底、岸底,与日寇在不到50米的距离交火,战斗异常激烈。8师万余名将士奋勇反击,加上飞机协同向日军轰炸。使日军数辆坦克接连被摧毁,日寇熊团代理大队长少佐金森被击毙,中尉尾崎受重伤被送往后方,59旅团团长少将本村在虢略镇营田沟被地雷炸死。同时,国民党抗日将士也伤亡惨重。8师王剑岳副师长率部与日寇反复冲杀,阵地时得时失。
到了10日凌晨,王剑岳副师长自率余部,拔枪高呼:“大丈夫报国杀敌的时机到了,冲啊,杀啊!”,随即一马当先杀向日寇。其左肩负重伤,仍与旧寇搏杀,不幸身重两弹,以身殉国,余下百余名热血将士苦撑死守,反复冲杀白刃肉博,誓与阵地共存亡。最后以9位下士、班长、代理连长继续指挥战斗,直至将突入阵地的百余日寇击退至塬下,最终保住了阵地,但伤亡之大令人痛心。

血战函谷关海报
6月13日,日军两个大队对高家庄至函谷关一带进行疯狂大扫荡。胡宗南下令全线反击,第40军第39师开赴灵宝,豫3师陈鞠旅向虢略镇反击。马法五将军得到反击命令,立即包围了日军两个大队,并在日军旅团撤退路线上布了一个地雷阵,要求彻底干净的消灭日军。
6月14日拂晓,所有部队全部参战,冲锋号响起,在函谷关、虢略镇一带的全体将士奋力冲出战壕,杀向日军,日落时分,日寇全线溃败。15日早晨,国民党军队收复灵宝和虢略镇,并向陕州方向追击。

函谷关地形图
庆功大会上,副师长王剑岳,湖南澧县人,两次负伤不退,以身殉国,后被追赠为少将。106师师长李振清掩护战防炮不受损失,39师师长司元恺收复灵宝,豫3师陈鞠旅击退夫夫峪之日寇,皆授予"武功状”。
函谷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发生战例无数,影响十分深远,此次战役抗日将士依函谷关天险,据衡岭塬屏障,用英勇无畏的血肉之躯一次次击退了日军的铁甲,击毙日军万余,为挽救战局赢得时间,遏制了日军西犯,稳定了西安和大西北后方的局势。
函谷关一役不仅是函谷关军事作用的终结篇,而且再次续写了函谷关不可攻克的神话。

函谷关内老子塑像
现在到了函谷关,头顶不远的高处,便是横贯东西的交通大动脉连霍高速。脚下的道路四通八达,已俨然体会不到“关在谷中,深险如函”的感觉了。
函谷关又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经》的地方。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这里朝圣祭祖。
(血战函谷关内容,摘自景区内海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