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康保县历史简介
康保县


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地处冀蒙结合部内蒙古高原的东南缘,属阴山穹折带,俗称“坝上高原”。康保县隶属于张家口市,东、北、西三面分别与内蒙古自治区的太仆寺旗、正镶白旗、化德县、商都县接壤,南部同张北、沽源、尚义三县毗邻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以下是康保县历史简介:
旧石器文化晚期,距今大约一万年前,康保县已有人类活动的踪迹。
远古传说时期,属冀州。
商至西周时期为鬼方活动区。
春秋时期,为东胡等游牧部落活动区。
战国时期,属燕国上谷郡北境。
秦代,境内为匈奴游牧地。
西汉,属幽州上谷郡。
东汉,初为上谷郡北境,后为匈奴、乌桓、鲜卑等民族活动地。
三国时期,北方为曹操所建之魏国,康保地域属幽州之北境。
西晋,康保地域为拓跋鲜卑活动地和游牧区。
东晋十六国时期,康保地域先属鲜卑部建立的代国,后属拓跋部所建北魏政权之上谷郡。
南北朝时期,康保地域先属北魏怀荒镇防地,后属东魏幽州地、北齐北燕州之北境。
隋代,为突厥活动区。
唐代,地属突厥地域,隶属单于都护府下辖的桑干都督府。后为室韦、契丹等民族活动区。
五代十国时期,契丹活动区,后为契丹族所建之辽国领地。
辽代,康保地域属辽西京道奉圣州管辖。
金代,康保前属西京路,恒州威远军节度使地,后置西京路抚州镇宁军节度使地,康保为其辖地。
元代,康保县属直隶中书省隆兴路,后直隶中书省隆兴路改为兴和路,康保县隶属宝昌州。
明代,康保县属京师大宁都司所辖,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后,逐步沦为鞑靼诸部落驻牧地和蒙古察哈尔部游牧地。
清代,康保县属直隶省口北道。
1913年6月,废府州,成立察哈尔特别区,张北、商都二县属康保县地域。
1958年11月29日,康保县并为张北县。
1959年5月,张家口专区与张家口市合并,康保县属张家口市。
1961年5月15日,康保县又从张北县析置出来,恢复县制,仍下辖张家口专区。
1993年6月,张家口地区和张家口市合并,正式成立张家口市,实行市管县,辖康保县。
康保县在历史上经历了多个朝代和政权的更迭,见证了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的交流与融合。同时,康保县也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地区之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康保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如今,康保县正致力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康保县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康保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利用广袤的土地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推广绿色种植和养殖技术,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不仅满足了本地市场的需求,还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在旅游领域,康保县凭借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草原风情、民俗村落等成为游客们流连忘返的好去处,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教育事业也在不断进步,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为培养新一代的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康保县不断完善交通、通信、水电等设施,为居民的生活和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康保县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加大对草原、森林的保护力度,让这片土地始终保持着生态之美。
未来,康保县将继续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相信在全体康保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康保县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成为一个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县城。
附:康保县历史文化遗产丰富,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介绍:
1.金长城遗址




:金长城遗址,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宛如一条巨龙东西横贯康保县的广袤大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这座古老的长城遗址见证了中国北方地区早期人类的活动和发展,是中国北方较早出现的定居性聚落之一。它的存在对于研究中国北方旧-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阶段具有关键意义。
在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正经历着重大变革。金长城遗址中的遗迹和遗物为我们揭示了当时人们从狩猎采集向农耕畜牧逐渐转变的过程。通过对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可以了解到当时人们如何开始尝试种植农作物、驯养家禽家畜,以及这种转变对社会结构和文化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同时,金长城遗址对于探究农业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线索。遗址中可能存在的早期农田遗迹、农作物种子、农具等,有助于分析当时农业生产的方式、规模和技术水平。研究人员能够据此推断出农业在当地兴起的原因和条件,比如气候的变化、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人类对食物稳定供应的需求等。
此外,遗址还为研究当时的环境背景提供了重要资料。通过对遗址周边的地质、土壤、植被等环境要素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古代时期的气候状况、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古代人类如何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以及环境变化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制约和推动作用。
总之,康保县的金长城遗址不仅是一道壮观的历史景观,更是一座丰富的文化宝库,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北方古代社会的发展、农业的起源以及环境变迁等诸多方面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实证依据和研究素材。
2.康保二人台


:康保二人台,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我国戏曲舞台上绽放着耀眼的光芒。
它广泛流行于中国内蒙古中、西部,以及与之接壤的晋北、冀北、陕北一带。这一地区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文化交流频繁,为康保二人台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康保二人台的表演形式灵活多样,通常由两人或多人进行,以一丑一旦的搭配最为常见。演员们通过生动的唱词、精彩的舞蹈和细腻的表演,展现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其音乐旋律优美动听,融合了蒙古族、汉族等多民族的音乐元素,既有高亢激昂的唱腔,又有委婉抒情的曲调,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康保二人台的剧目内容丰富,涵盖了民间故事、爱情传说、劳动生活等多个方面。这些剧目贴近百姓生活,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和愿望诉求。例如《走西口》讲述了人们为了生计背井离乡的艰辛;《五哥放羊》描绘了淳朴的爱情故事;《打金钱》则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欢乐场景。这些作品以其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描绘,深深打动着观众的心。
康保二人台之所以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二人台艺术之乡”,不仅在于其艺术形式的独特性,更在于它在当地人民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它是人们在农闲时节、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场合必不可少的文化娱乐活动,成为了连接邻里、增进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纽带。
为了传承和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举办二人台艺术节、培养年轻演员、整理传统剧目等。同时,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学者也投入到康保二人台的研究和创新之中,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康保二人台作为中国地方剧种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传承民族文化、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兴隆遗址





:兴隆遗址,这一距今约 8500 - 5200 年的古老遗迹,堪称我国新石器时代令人瞩目的重大考古新成果。
在这片承载着悠久历史的土地上,出土了距今约 7700 年左右的炭化黍,这一发现意义非凡。它是目前有直接测年数据的最早炭化黍实例之一,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中国北方地区粟黍驯化和旱作农业起源的探索之路。
这些炭化黍颗粒虽小,却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通过科学的测年技术,精准地确定了它们的年代,使其成为了无可争议的珍贵实证。它们的存在表明,早在约 7700 年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了对粟黍的驯化尝试。
粟黍的驯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兴隆遗址的发现让我们得以推测,当时的人们或许已经开始观察野生粟黍的生长规律,逐渐掌握了选择优良种子、适宜播种季节以及初步的田间管理方法。他们可能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经验积累,逐步提高粟黍的产量和质量,为稳定的食物来源打下基础。
这一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北方地区旱作农业的起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早期农业发展的生动画面,揭示了人类从依赖狩猎采集向农业生产转变的关键步骤。旱作农业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促使他们定居下来,形成相对稳定的社群。这不仅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还为后续文明的孕育和繁荣创造了条件。
兴隆遗址的炭化黍,不仅是农业起源的重要证据,更是人类智慧和勤劳的结晶,见证了先民们在与自然的博弈中不断探索、创新的伟大历程。它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脉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也让我们对人类社会的演进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康保县还有一些其他颇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
比如当地古老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它们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承载着康保县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价值观念。
还有传统的手工艺,如独具风格的剪纸艺术、精美的刺绣等,这些手工艺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是康保县人民勤劳和创造力的体现。
传统的建筑风格也是康保县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一些古老的民居和庙宇,在建筑布局、结构和装饰上都有着独特的地方特色。
这些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康保县宝贵的精神财富,为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素材。未来,应当通过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措施,让这些遗产继续散发魅力,为后人所欣赏和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