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名城:(一)清平县历史秘闻
文/ 庄焕东
在广袤的鲁西北平原上有一片罕见的浓茂林海,芳名为清平森林公园。在林海中座落着一座古色古香的小城,她原名清平县城,现名高唐县清平镇,清平镇位于高唐县城西南35里。她们皆因黄河而生,成长壮大。让我们打开历史的画卷,去追寻千年流光岁月,揭开其前世今生的神秘面纱。

一、清平县名字的由来及其沿革(一)清平县名的由来《汉书·地理志》记载:清河郡,高帝置。莽曰平河。属冀州。户二十万一千七百七十四,口八十七万五千四百二十二。县十四:清阳,王都。东武城。绎幕。灵,河水别出为鸣犊河,东北至蓚入屯氏河,莽曰播。厝,莽曰厝治。鄃,莽曰善陆。贝丘,都尉治。信成,张甲河首受屯氏别河,东北至蓚入漳水。莎题。东阳侯国,莽曰胥陵。信乡侯国。缭。枣强。复阳,莽曰乐岁。西汉时,清平县境内有贝丘县和厝县。《元和志》记载:贝丘城在临清县东南五十里,《太平寰宇记》则载,贝丘城在临清东南十五里。贝丘县城内有贝丘,高六丈,周迴六十八步,城因此而名。厝县,东汉改曰甘陵,其故城《一统志》曰在清平县南。《水经注》则曰在大河故渎。《水径注》记载:清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其水历涧飞流,清冷洞观,谓之清水矣,又东北过广宗县东,为清河。汉高祖置清河郡。王莽谓之平河也。清水在广宗县以下称清河。清河郡因境内有清河流径而得名。王莽时,又改其名为平河郡。“平河〞意为平安之河。《隋书》记载: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贝丘县曰清平县,此为清平县之始。清平之名由“清〞和“平”字组成,“清”字,来自清河(郡)之“清”。“平”字,取自平河(郡)之“平”。在同一河(郡)两个名字中,各取名中第一个“清”和“平”字,组成“清平”,这是清平县名的由来。“清平”意为“清河(郡)平安”,含有清平县境域平安之美意。

(二)清平县历史沿革《清平县志》记载:清平县境域,春秋战国属齐。周朝庄王十一年(公元前686年),齐襄公田于贝丘。《水径注》记载:大河故渎又东径贝丘县故城南。应劭曰:《左氏传》齐襄公田于贝丘是也。此记载说明,公元前686年时,贝丘属齐国,水草丰茂,野兽众多,齐襄公曾田猎于此。秦属巨鹿郡。西汉属清河郡,置厝县、贝丘县。东汉,属清河国,改厝县曰甘陵县,移清河国治于此。晋属清河国,改甘陵县曰清河县。北齐属清河郡,徙清河郡治于信成,省贝丘县入清河,复改清河曰贝丘。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改贝丘县曰清阳,又分其地别置一县曰贝丘,治平晋城。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贝丘县曰清平县,与清阳县皆属清河郡。隋大业(公元605~617年)中,废清平县。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置清平县,属博州。后唐降为清平镇(址在今水城屯)。宋初,清平县,割属大名府,徙治博平明灵寨(今清平镇),宋宣和七年(1125年)建城。金因之,属大名府。元属德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属恩州,二年属高唐州,三年省,不久复置,属东昌府。《清平风物志》记载:中华民国改属东临道。民国29年(1940年),日伪清平县机关迁往康庄,原址改称旧城。1946年1月,为纪念在清平县陈官营战平中牺牲的肖永智烈士,清平县易名永智县,属冀南行署。1949年8月,恢复清平县名,属平原省聊城专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置县,属平原省。1952年平原省撤销,划属山东省聊城专区。1956年3月,清平县撤销,旧城区(原一区)划归高唐县,其余划归临清县。1958年1月,高唐县撤区并乡,为旧城乡,同年9月,组建人民公社,为乐园人民公社,同年11月改为旧城人民公社。1962年12月,撤社建区为旧城区。1971年春,撤区建社,为旧城人民公社。1984年7月,设立乡镇,为旧城镇。1991年9月,复名为清平镇。

清平县自隋朝开皇十六年(596年)始得其名,至1956年撤销清平县,时间长达1360年,清平县实属千年古县。二、清平县境内黄河及其故道清平县境内有两三条黄河及其故道。(一)西汉黄河及其故道《汉书·沟洫志》曰:“王横言:‘……《周谱》云定王五年河徙’……今其曲势复邪直贝丘,百姓寒心,宜复穿渠东行”。《周谱》记载,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改道,这是有史记载的黄河第一次大改道,至王莽新朝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断流,其故道被郦道元称之为大河故渎。郦道元《水径注》记载:大河故渎又东径贝丘县故城南。……大河故渎又东径甘陵县故城南。大河故渎又东北,径灵县故城南,王莽之播亭也。河水于县,别出为鸣犊河。……河水故渎又东,径鄃县故城东。吕后四年,以父婴功,封子佗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善陆。大河故渎又东,径平原县故城西,而北绝屯氏三渎。《清平县志·古河考》言:“汉志两言,水势邪直贝丘县,则邑当河流之冲,地势危险,概可相见”。以上文献记载证实,黄河曾流径贝丘县境,此河谓之西汉黄河或王莽河。那时,尚无清平县名和清平县城。西汉黄河故道(大河故渎)在今高唐县境内的走向是:从临清市跨马颊河,在今清平镇代官村南入境,黄河故道被马颊河河道切断,沙土地貌特征犹在。负责马颊河裴庄管理段工作的许俊峰同志介绍说,在马颊河左右相对的两岸坡面上,各有2千多米长的沙土层,此为黄河故道河床的长度。代官屯人谓之村南黄河故道为饮马沟,相传后唐李翤源曾在此沟饮喂战马。又过今清平镇南,至南镇(古灵县城)南又东北折,至夹滩镇西,又北至人和办事处赵八里村东,再至梁村镇北镇村(古鄃县城)东,出境入平原县。故道在高唐县境内长度约52千米。西汉黄河故道因年代久远,已经埋在地面下2至3米深处,已看不到其踪迹,它消失在人们的视线和记忆中。

(二)唐故大河北支及其故道唐故大河北支即马颊河。《高唐州志》记载:马颊河,在州西二十里。《尔雅》云:“上广下狭,壮如马颊。禹贡九河之一,亦名旧黄河。自大名府开州顿丘,北过朝城,又北经莘县、堂邑、观城、清平诸县界,入州境,又东北过津期,东达于乐陵入海”。今其故道尚存。 今之马颊河河道疏通于唐代。东汉至南北朝时期,黄河河道相对稳定,至隋唐时,由于河道下游淤积严重,水流大缓,河患增加。武周圣久视元年(700年),为分泄黄河洪水,在鲁西北平原利用原有河道,开挖疏通了一条规模很大的排水河道,以禹疏九河中的“马颊河”命名,历史上称此河为“唐故大河北支”,即唐开马颊河。今之马颊河起源于河南省濮阳市金堤以南的金堤河,向东北流经濮阳市华龙区、清丰县、南乐县,自南乐县西小楼村南出境进入河北省大名县,在莘县沙王庄进入山东省境。经莘县、冠县、聊城市、茌平区、临清市、高唐县、夏津县、平原县、陵城区、临邑县、乐陵县、庆云县,在无棣县黄瓜岭以下流入渤海。马颊河在今高唐县境内长28千米,其中,清平镇境内长8千米。人们都知道马颊河,却很少有人知道它曾是旧黄河。唐代遗河,马颊故道,今日尚用。

(三)北宋黄河东流及其故道北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黄河第三次大改道(第二次大改道过今高唐县东南境),河决澶州商胡埽。经今大名、馆陶、临西、枣强、衡水、夏津、青县、天津入渤海,史称“北派”或“北流”。北流黄河不经清平县和高唐县境。《宋史·河渠志》记载: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河决,河流派别于魏之第六埽,曰二股河,其广二百尺。自二股河行一百三十里,至魏、恩、德、博(聊城)之境,曰四界首河。史称“二股河”或“东流”、“东派”。中国著名学者谭其骧编绘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河北东路》分图中,标注黄河东流过今清平镇(明灵寨)东。谭其骧说:“至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后十二年,又在今大名东决出一股,东北循马颊河入海。自此至宋亡数十年,黄河主流有时行东股,有时行北股,有时二股并行,还有决徙在二股以外的”。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黄河又决内黄,东流彻底断绝,全河才都向北流去,东流行河时间近40年。此后黄河再无流径清平县和高唐县境。《清平县志》记载:按县境北部土多沙质,其甚者,五谷不生。每淫潦则潴为陂泽,人名之曰沙河或曰老黄河。城垣附近四面皆沙,丘陵陂陀,每值风起,则尘沙蔽日,空气枯燥,莽莽尘沙,皆先民之滴滴血泪也。这是对黄河故道恶劣生态环境状况的描述。北宋黄河东流故道,从今清平镇孙梁庄入境,至于庄、张庄,过清平镇东,至军户李、石门,过卅里铺镇王架子村东,汇鑫街道办事处王签庄西,至十五里铺、沙窝刘,到梁村镇打渔李村东、大李楼村,至夏津县房庄村(马颊河右岸),董姑桥、张老庄,入平原县境,黄河故道走向和沙河沟大体一致。故道在高唐县境内长约37千米。清平县北宋东流黄河故道,沙土裸露地面表层,地处黑风口,常年风大,沙丘起伏连绵,固定沙丘多达133个,沙层厚度深,部分地带多达十几米,区域面积较大,约为5万多亩。人们通常所言清平黄河故道,就是指的这条北宋黄河东流故道。李荣贵先生介绍,前几年,在清平镇军户李村西挖水渠时,在地面以下约3米处发现了先民住宅内锅头遗址。清平森林公园负责人赵友葆先生介绍,近年来,在林场核心区施工挖渠时,下挖十多米,仍为沙层。由此可以推定,当年黄河水未流经此地时,这片区域内住有先民,且为大洼地。黄河水流经后,河水注入洼地,形成了烟波浩渺的湖泊。随着黄河水长时间流径此地,黄水带来的泥沙沉积下来,把原来的洼地逐渐填平了。黄河断流后,此处地势高亢,沙区外部没有大水流入,没有形成新的泥土覆盖,沙土始终裸露在地表,从而使大面积沙荒地貌留存下来。近千年来,黄河故道,风吹沙飞,沙尘满天,缺水失养,无谷不长,杂草丛生,一片荒凉景象。居住在沙区的人们,与风沙共生存,生活极其艰苦。当地民谣说,“黄风一刮家家愁,沙埋庄稼汗白流,年年盼望好光景,十年有九不得收。”。清平人为了生存希望,始终在与沙荒作斗争,早就开始了治沙进程,但治沙之路既漫长又艰辛,充满了“滴滴血泪”,人们只能与风沙苦熬。直到近现代,才真正加快了治理沙荒进程。民国《清平县志》记载:本县造林成绩在鲁西各县中卓然称最。林场面积达560余亩,大小树株30余万。苗圃69亩,年出树苗约5万株。因植树规模太小,并没有彻底改变黄河故道的生态环境。新中国成立之初,地方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和防风固沙工作,清平县和高唐县组织专业队伍,分别在黄河故道辖区内建立了树苗培育基地,开始了大面积植树造林活动。迎来一次根本改变黄河故道生态环境的机遇是1958年秋天,朱德委员长乘专机从南方视察回京,飞行鲁西北上空时,发现有大片荒地,电令山东省:要尽快把沙荒利用起来。随后,山东省委指示高唐县(清平县已撤)落实朱德委员长指示。时任高唐县委书记邢金岭,召开会议落实省委工作要求,决定筹建高唐国营林厂,并于1959年春任命魏子芳为场长,建立起309人专业队伍,吹响了根治清平黄河故道沙荒的号角。80年代,在上级党委政府支持下,统筹全县人力、物力和财力,相继完成了沙区内道路、沟渠、机井、桥闸、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创造性地实施“黄淮海农业开发治沙示范区3331127工程”,包括相邻的卅里铺乡、赵寨子乡,所有沙荒地也全部实现了绿化。自此,经过几代人,半个多世纪艰苦奋斗,终于使千年清平黄河故道沙荒,逐渐变为林海绿洲。其治理模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治理沙荒的典范,充分体现了高唐人的聪明才智和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2001年,在国营林场和清平新村的基础上建设森林公园。2009年,被山东省政府正式命名为“清平森林公园”,成为鲁西北地区面积最大的森林公园。森林公园四季皆美景。春天,风吹树草绿,油菜花满地,鸟儿争相鸣,蜜蜂嗡嗡叫。夏日林中游,万木参天,绿阴满地,如入清凉世界;夜晚更是热闹,上千人捉蝉猴的灯光,在林中闪烁,仿佛进入迷幻密境。秋季,满树的果子,飘着醉人的果香;尉蓝天空下,多彩的树叶格外耀眼,又仿佛进入画乡。冬季,雪后景色更加迷人,树木银装素裹,洁白的大地与树同色,好一派壮丽风光。天有不测风云。2021年7月11日晚,清平镇和卅里铺镇遭受百年不遇龙卷风袭击,清平森林公园受灾区域达
4000多亩,林业生产设施和公共设施损毁严重,经济林、苗木、林下经济大面积受损,总体损失多达1.2亿元。高唐县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清平森林公园灾后重建工作,制定规划和建设方案,协调多方资源,派遣得力干部落实具体方案,全面实施清平林场生态修复工程。在修复重建中,投资2亿元,对林区大道进行了道路绿化,栽植树种有:秋天如火的红叶榉、寓意长寿的银杏树、盛世绚烂的樱花树、美丽富贵的海棠树、幸福美丽的合欢树和冠天蔽日的悬铃木等。林区还有规划新建了竹海风情园、百花园、采摘园、科普园、知青馆、露营地、康养馆、德润水景、骑行车道等。形成了集生态景观、康养旅游、休闲采摘、体育赛事、研学体验、科学研究等为一体的综合多功能森林公园。近年来,清平镇积极改造提升森林公园边村的村容村貌。在清平森林公园周边,座落着十几个村庄,村在林中,村中有林,村庄和森林公园紧密融合在一起。村庄街道阔直,房舍整齐,

宽阔的柏油路把它们连接在一起,是一条骑行者的黄金路线。夏日穿行其间,空气清新凉爽,绿树成荫,红花绿竹,青藤葳蕤,静谧安祥,只有那不知疲倦的知了齐声歌唱,仿佛是欢迎你来这里寻幽探胜,体验现实中的世外桃源。昔日的穷乡僻壤,现已变成富裕美丽的人间天堂。可敬的清平人从未向风沙低头,经过数代人的艰苦奋斗,终于降服了这条飞舞的沙龙。在此,可以告慰朱德委长在天之灵:沙荒利用起来了。三、清平县迁治筑城之因(一)迁治明灵寨《宋史·地理志》记载:清平,畿,宋初自博州来属,熙宁二年,又割博平县明灵寨隶焉,本县移置明灵。《清平县志》记载:隋朝清平县故城,隋置贝丘县于此,寻改曰清平,宋熙宁二年(1069年)割博平之明灵寨来属。元丰中(元丰四年)河决,移治明灵寨,即今县也。今故城亦曰清平镇,一名水城屯。《清平县志》中,记载有清平县举人刘滋《皇殿冈考》:小水城屯南皇殿冈,实清平旧治也,……堡栅四环以水,因号为水城。……后唐明宗天成年间勅建有御制碑。碑文记载:后唐据魏博与梁相拒,明宗为将,在军独久时,清平于魏博为属县,意其往来屯兵于此,或默有祈祷。即位以后,乃奉勅建寺,或曰为节度时,尝养马于此。土人思其功德立庙祀之。……迨宋改清平属东昌府迁城于明灵寨,属古灵县,为今高唐南鄙,而明宗所尝出入,故曰明灵寨。尝检冈上瓦砾并无江西细瓷,是当日城迁,居民亦与俱迁宫室殿宇,皇殿冈之名殆自宋始。以上文献记载中有关迁治问题存有三个疑问:一是,明灵寨位于清平县的东界之外,朝廷为什么要把清平城迁到博平县明灵寨,县治设在其辖区外?一般情况下,要移治应在其辖区内,没有必要移治博平县明灵寨,县治在辖区外,交通和社会管理很不方便。民国29年940年)时,清平县治迁往辖区内,位于中心位置的康庄镇,康庄镇距清平县故城水城屯3.7千米,其主要原因是清平县城位置偏于辖区东界,不便于行政管理,迁治于此,提高了行政管理效能。二是,黄河开始形成河道,流径的地方是低洼地。如果因“元丰中河决”,清平县从地势低洼的水城屯,迁到黄河岸边地势低洼的明灵寨,不怕县城有再次被淹的危险?《宋史·河渠志》记载:“元丰四年四月,小吴埽复大决,自澶注入御河,恩州危甚”。《清平县志》记载:“元丰四年,河决澶州,自大名至瀛洲筑堤,河复北流”。可见,元丰中河决,河水入御河(卫河),而御河与水城屯东西相距约21千米,并且在当时还筑起河堤,黄河水没有淹到水城屯。假如黄河水淹了水城屯,一次水淹,又不是常年淹没在水中,也不至于拆“宫室庙宇〞与居民共同搬迁。迁治建城可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非因重大原因,一般不会迁治,重新建城。《宋史·地理志》记载是熙宁二年割明灵寨,清平县移治于此,这与《清平县志》记载的是元丰四年移治时间不一致。熙宁二年(1069年)割明灵寨是为了迁治,如果是在元丰四年(1081年)迁治,期间长达12年,似乎有些不符合逻辑。宋朝,晁補之在《清平县新修孔子庙记》中,有“自庆历逮治平县再徙不复立孔子祠”记载,

文中记载,清平“县再徙”是在北宋治平年间(宋英宗赵曙年号,在位四年,1064年—1067年)之后,治平年号之后是宋神宗赵顼年号熙宁(1068年—1077年),“熙宁”年号之后是“元丰〞年号(1078年—1085年)。如果迁治是“元丰”年间,应该在“治平〞年号之后,书有“熙宁”年号,再写“县再徙”,但文中没有记载“元丰”年号。可以确认,“县再徙”时间应是“熙宁”年间,这与《宋史·地理志》记载“熙宁二年”,割明灵寨迁治时间相一致,清平县迁治时间应以《宋史》和宋人的记载为准。三是,刘滋为什么没有说明迁城之因和时间?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