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吴国军师孙武生平 孙武著作 孙武结局
孙武,字长卿,又被尊称为孙子或孙武子,出生于公元前535年左右,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被任为将,并与伍子胥一道率军攻破楚国,创造了不少以少胜多的战例。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流传至今的一部最古老而又最富有生命力的兵书;早在汉代,《孙子兵法》即已成为兵学之冠。司马迁曾说:“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三国时著名政治军事家曹操也曾称赞《孙子兵法》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并亲自为《孙子兵法》作注,要求军事家们领会书中“审计重举,明画深图”的真谛。唐太宗也盛赞此书道:“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到了宋代,《孙子兵法》被列为(武经七书)之首。大约在七世纪的时候,《孙子兵法》传到了日本,18世纪以后,又先后被译成英、法、德、捷、俄等多种文字,成为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著作。1972年美国出版的约翰·柯林斯的《大战略》一书,赞誉“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其实,这部著作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军事或兵法的范畴,而成为对于诸多学术和实践领域都具有重大理论指导意义的一部伟大著作,并为后世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制定其谋略所取法或参考。即使在经济领域,也被许多企业家或金融家所重视和运用。避乱吴国 隐居著书孙武,本是春秋时期陈国公子完的后裔。周惠王五年(公元前672年),陈公子完因内乱逃奔到齐国,改姓田。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做了大夫,因攻伐莒国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后来,孙书的儿子孙冯做了齐卿,这个齐卿孙冯,就是孙武的父亲。由于贵族家庭给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孙武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实,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他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对少年孙武的军事方面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家学的熏陶使孙武从小就喜爱兵法,渴望探求战争制胜之道,以备将来登坛拜将,沙场点兵,在战争舞台上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但孙武生活的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齐景公初年,左相庆封灭掉了右相崔杼。接着田、鲍、栾、高等四大家族又联合起来,赶走了庆封。后来,内乱日甚一日,齐国公室同田、鲍、栾、高等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田氏的支属孙氏,担心田氏家族一旦失势,会殃及自身,便离开了齐国,投奔吴国,孙武一生事业就在吴国展开,死后亦葬在吴国,因此《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就把孙武称为“吴人”。
当时的吴国,占有今天江苏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它东靠大海,南接越国,西与强楚为邻,北与齐、晋各国相望。在东周列国之中,它立国最早,开化却很晚,直到公元前584年,晋国为了牵制楚国,在楚国后院点火,派大夫巫臣出使吴国,教吴乘车,教吴战阵,教吴叛楚。这样,吴国才开始同中原各国有了交往。孙武一来到吴国,便隐姓埋名,在吴国的边邑过着隐居的生活。他一面灌园种田,一面勘察战史,写作兵书,并时刻关注着天下大事和时局的变化,等待时机,期望有朝一日能有所作为,干一番大事业。在这期间,孙武结识了由楚国逃亡到吴国的伍子胥。伍子胥很器重孙武,对他的军事才干和精谌造诣十分钦佩。两人遂成了知心的朋友。公元前514年,吴王僚的叔伯兄弟公子光让勇士专诸在酒席宴上刺杀了吴王僚,夺了王位,称为吴王阖阊。这阖阊是个雄心勃勃的君主,他决心西破强楚,东并越国,进而北上争霸中原,想继齐桓公、晋文公之后,成为一代霸主。为此,他施恩行惠,亲民爱士,并大力招贤纳士,网罗人才。阖闾首先选中了伍子胥,任命他做了行人。这行人本是掌管朝觐聘问的官,但吴王却非常器重他的内政外交才干,经常同他商议军事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