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宗室领袖和名相元澄生平 元澄结局 元澄子女 元澄政绩
元澄这个名字,也许大家并非耳熟能详,但是在中国历史上,谁也不会忘记北魏孝文帝那场著名的汉化改革。这场改革,不仅使北魏这个由拓拔鲜卑少数民族组建的政权在政治制度、经济基础上完全转变为汉族传统的政权形式,而且在民族融合、文明发展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然而,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孝文帝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他是在一批智士谋臣的支持与配合下完成这千秋大业的。宰相元澄,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功臣。
少年挂帅 征战建功元澄(公元467—519年),字道镜,本名拓跋澄,出身于北魏皇族。他的祖父是太武帝拓跋焘的长子、景穆太子拓跋晃,因早死于太武帝之前,而未登上皇位;他的父亲是任城康王拓跋云,曾都督中外诸军事,为国建功立业,后死于雍州刺史任上;他的伯父便是那“养威布德,怀辑中外”却英年早逝的文成帝拓跋?。献文帝皇兴元年(467年),赫赫皇族中又诞生了两名小成员,一位是后来的孝文帝拓跋宏(元宏),一位便是拓跋澄(元澄)。这叔侄俩(元澄是孝文帝的堂叔)是在一个很特殊的历史环境中长大的。当时,他们的祖上已经统一了北方,实现了对中原的稳定统治,而少数民族与汉族中原文化也处在缓慢的对抗,碰撞与交融之中。太武帝拓跋焘曾经进行过最初步的汉化改革,然而真正大规模的汉化运动是在他们出生前一年拉开序幕的。这一年,文成帝的皇后——冯太后临朝听政,开始了她对北魏朝政长达二十四年的控制。这位出身汉族的女主粗通文墨,生性严明,并且颇具革除时弊的魄力与决心。她大量引用汉族士人,让他们制定法令,按中原政权以儒教古训为传统的模式建立起一套礼仪制度;她崇尚儒家文化,执政后,马上下令在全国各郡设置太学,选当地大族子弟入学,以复兴儒教;她还下令设立皇宗学,让皇族子弟入学读书;用《劝诫歌》、《皇诰》等书向孝文帝及鲜卑贵族灌输儒教观念。可以想见,幼儿和少年时期的元澄承作为皇宗学的教育对象之一,接受了多少汉族文化知识,树立了何等的思想观念。据史载,他少年时勤奋好学,聪明灵悟,除了善于吟诵诗文外,还能言善辩,往往令大人们啧啧赞叹。公元481年,任城康王去世,年仅14岁的元澄承袭父爵,成了一位少年王爷。当时,与他同岁的元宏已作了皇帝,他经常亲切地称元澄为“任城”,而元澄仕途的第一步就是担任征北大将军,跟随孝文帝南征北战。太和九年(公元385年)十二月,漠北大草原的柔然(时称“蠕蠕”)又贸然犯边。这个十六国时期从蒙古草原上壮大起来的民族,总是“夏则散众放牧,秋肥乃聚,背寒向温,南来寇抄”,它虽与北魏时战时和,却一直是北魏边境上的主要威胁。这次孝文帝为了打击柔然,保御边疆,任命元澄使持节、都督北讨诸军进行讨伐。柔然在大军威慑下,仓皇北逃,元澄取得他仕途中的第一个胜利。当时,北魏除了北边有强敌,西南也时有叛乱。这年梁州的氐人又蠢蠢欲动,起来造反。朝廷便让首战告捷的元澄转任征南大将军,都督梁、益、荆三州诸军事,并担任梁州刺史。临行之前,冯太后(文明太后,孝文帝的祖母)亲自在宫中接见元澄,对这位年仅十八年的大将军进行训诫和鼓励。她还对当时在场的中书令李冲说:“这孩子气貌不凡,谈吐文雅,以后肯定要成为宗室子弟中的佼佼者,他此去平定叛乱,肯定不会辜负我的重望。你可以记住我今天说的话,我是不会随便没根据地评论人的。”元澄来到梁州,深入民间,考察当地氐羌人的风俗习性,以怀柔之道诱导反叛的氐帅投诚归附。他还上表朝廷让这些世为凶狡的氐帅做地方官吏。比如,仲显做循城镇副将,杨卜做了广业郡(今甘肃成县)的太守,叱盘做了固道镇(今甘肃徽县东北)副将。其余的氐族首领,也量其才能而任用,对款附者进行奖赏,对违命不从、顽固不化的,进行坚决的打击和诛杀。没过多久,等元澄回京时,仇池(今甘肃西和县西南)一带已安定下来,西南各族也款附归顺了朝廷,那里的人民安居乐业,传诵着少年刺史元澄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