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学生拍电影,国际上获A类提名,学校仅获第三名,女子:不领了
文|仙仙
前不久看到这样一段有趣的视频。

青岛电影学院评奖学生的毕业电影作品,其中第三名是电影《吹响小山河》,其是18级的一位女学生。
讲道理在人才济济的电影学院,作品能拿到前三名已经算是很高的荣誉,然而这份来之不易的"容易"对这部电影来说似乎是侮辱。
因为据她所说,这部作品是她自掏腰包30多万拍摄,并且在国际上都拿到过A类电影的提名,所以在学院的评比了中理应拿第一名的好成绩,而现如今只拿到了一个第三名是她不能接受的,对她的努力和电影也是一种侮辱。
并且话里话外还暗示着这个奖的评比有猫腻,只是没有直说。
因此女学生最终拒绝领奖,直接将第三名的奖杯放到了台下就离开了。
这段视频很快就在网上传开,对此大家说什么的都有。
对于这部作品我并没有看过,在网上也搜了搜,这才知道这位女学生叫尼雅蕾,也就是短片电影《吹响小山河》的导演,讲述的内容是山村留守儿童眼中充满童趣和浪漫主义色彩的异想世界。
从豆瓣电影中发现里面评分并不高,1星到5星都有,评论也仅有40多条,并且大多数都是像笔者一样看了视频后搜索之后,并且评价也差强人意。
其实对于女子的愤怒可以理解一些,这让我想起了上学时期的一件事,当时很用心的写了一篇作文,本以为一定会当作范文在班级朗读,然而结果并没有,当时就和老师说了,老师也很善解人意的让我自己读,可读了之后才发现自己写的不但语句不通,还有很多看起来富有幻想,可实际上和主题不符的内容。
多年后我依然记得这件事,有时候回想除了好像更有种脸红。
诚然,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对自己最大的误解就是太高估自己,认为自己努力了就应该有相应的回报,自己付出了别人就应该看到,看不到就是我愤怒的理由。
然而殊不知,可能有更多的比你更努力,付出了更多的辛苦,却比你还低调,正如这个女生导演一样,看似是发泄对不公的不满,可实际上就是幼稚的体现,不成熟的征兆,令人发笑。
也不可否认在一些荣誉类的竞赛上会出现猫腻,但是单凭这位女学生的短片电影作品我觉得没有必要,主要有两个理由。
第一、国际国内思考方式不同
其实很多大导演的作品在国际上享誉全球,可在国内依然籍籍无名,毕竟国人和外国人对于事情的看待方式不同,例如她描绘的故事在国内作品中司空见惯,并不稀奇,却大多数没有机会上国际影展。
相反寥寥的作品去了国际被提名也不代表多优秀,很多东西就是物以稀为贵而已,做人要有自知之明。
第二、作品本身
我简单的看了一下,作为毕业电影作品完全够用,可是仍然想因此拿更多的东西就是对自己太过自信,里面很多的电影情节都似成相识其他大电影、大导演作品,就比如色彩的运用就和《英雄》、《十面埋伏》类似,只是做的要差很多,很容易让人有疲惫感。
说一千道一万,有一个优秀上进心的导演很让人高兴,却不要把这份上进心划等号于成功。
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也许类似女学生这样心高气傲人并不少,毕竟她能拿30万拍毕业作品说明家境不错,也有更多机会去获取成功,但请不要自我意淫,努力在该努力的地方,愤怒在应该愤怒的场景,否则只是贻笑大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