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二战德国不为人知的历史往事
1939年9月1日,德军集中强大的兵力,在大批飞机、坦克的配合下,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袭击。波兰军队节节败退,很快大片土地沦陷。英、法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发起国之一的德国——第三帝国,其对世界的影响至今还存在,它发起的战争改变了世界的格局。但是从客观角度来说,对于一些国家来说是非常有好处的,大战的发起改变了某些国家的性质与状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更具生命力。
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科学的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军事方面,各种在现在需要耗费几倍时间才能发明并运用的各种武器层出不穷,涌现出一大批“黑科技”

各种不同型号直升机、轰炸机,战斗机、潜艇、舰艇、航空母舰、重炮,甚至是禁忌武器——原子弹、氢弹的诞生!

可以说现在可能花费几十上百年才能研发成功的武器,在当时短短十几就层出不穷不断更新迭代。

这不单单是军事领域科技的进步,同时也是民用领域科技的进步,军事领域所需要的许多材料,器件无一不是来自民用领域的支持,可以说战争推动的军事领域科技的发展,军事领域科技的发展推动民用领域科技的发展,最后民用领域再反哺军事。不是推崇战争,而是站在客观角度来说战争确实会加速科技的进步。
要说科技发展最快的还是属于纳粹德国,说起纳粹德国就不得不所以说其元首——阿道夫·希特勒,他带领下的德国是最疯狂的德国,也就是——第三帝国。

1889年4月20日,希特勒出生于当时奥匈帝国的莱茵河畔布劳瑙。
1914年8月,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9年9月,加入德国工人党(纳粹党)并担任党主席团委员。
1921年7月,成为纳粹党元首,享有指挥一切的权力。
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发动啤酒馆暴动失败。
1933年上台成为德国元首。
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序幕。
1939年到1941年相继占领了欧洲的14个国家,并且把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变为自己的仆从国。
1941年6月22日,进攻苏联,之后陷入苏德战争的不利局面。
1945年4月28日希特勒和爱娃·布劳恩正式结为夫妇。
1945年4月30日下午3点30分,希特勒在德国总理府地下室开枪自杀。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和血腥,具体我就不过多叙述了,有意者可以去看看他的自传。
那关于他的帝国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为你解答。
关注小权获取更多好书推荐,若需电子版请留言,尽力寻找

本书出版于1960年,作者威廉•夏伊勒。
起源于威廉•夏伊勒在欧洲和纳粹德国生活的真实经历,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缴获的德国文件、德国军官和文官的审讯记录和证词、幸存下来的日记和回忆录。
虽然当时许多史学专家对威廉•夏伊勒提出质疑,认为时间沉淀不够长,不足以以客观角度撰写第三帝国的历史。但是,夏伊勒认为,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能为写作者使用,加之他自己独特的亲身经历,促使他无论如何都要写下这段历史。
《第三帝国的兴亡》出版后,在全世界范围热销,出版当年仅在美国就售出了200万册,此后加印不断,成为史上销量惊人的历史类畅销书。同时,图书界和史学界也给予了高度认可,先后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非虚构图书奖、凯里-托马斯非虚构图书奖。
英国史学家、牛津大学历史系教授休•特雷弗-罗珀不吝赞美之词,说:“这是一部出色的作品,记述客观,论断公正,结论无可辩驳。”60年来,这部史学著作始终在历史类图书的必读榜单占据重要位置,成为千万读者了解第三帝国历史的首选读物
2020年,译林出版社推出增订新版《第三帝国的兴亡》。
主要增订内容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照英文原版重新校订译文,针对全书三千多条人名、地名,按照通行的译名法则进行修订;
第二,补充近200张珍贵历史照片,图文对应,全景式展现真实的历史场景;
第三,编写大事年表、德国政府和军队架构等,为阅读增加辅助资料。
这是一本更好更全面了解第三帝国历史与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的一本书,是一本值得了解与学习的一本书,西方著名学者培根曾说过一句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我国一代帝王李世民也曾说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最后愿你我都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