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的“滑国”,看懂“匈奴”历史全程
过去,在一般的历史研究中,北方少数民族的由来一直是一笔糊涂账,不过,现在找到了经过周代的“滑国”这一条粗线,其前可以回溯到“黄帝”之前,后可以连接到“匈奴”被灭,扎扎实实非常宝贵,以下可以注意看好:
其一,关于“滑国”
“滑国”是古籍有所记载的,《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晋人语:“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也”,“姬姓”为黄帝之姓。
“姬姓”也是周朝的国姓,周人的始祖是“弃”,出生地是山西“运城”,在“运城”这里,黄帝彻底围住了蚩尤并将其杀死,并将其余族全部阉割、换种、换名,周人始祖“弃”和“滑国”应该都是这一段历史的产物。
其所说的换种,就是将蚩尤余族的男性全部阉割,然后安排黄帝第一主力部族的男性进入蚩尤余族的家庭使其换种,并成为该家庭的男主人,这些男性主要来自于“东岳泰山天齐王”的部族,其带有比较明显的白人体征。
完成了换种的安排之后,周人相关的蚩尤余族可能停在原地,所以其族源地非常明确是山西“运城”,而另外很多人被送回山东归盘古管制,其中“滑国”相关的那些先人半路停在了现在河南睢县西北方向的“榆厢岗”,这些人后来在周代成为“滑国”。
从“睢县”附近的“濮阳、邺城”等地名可以看出来,这里是黄河两岸、山东与河南交界的地方,当时在这个地域可能停下了不少人。
那时,“滑国”的“滑”还没有现在一般所说的“滑溜”的字义,以“狡猾”这个词来看,其中的“狡”应该是暗藏了“交”的“犬”的意味,“交”可能是指原来住在山东“交河”,而“滑”的字义可能出自于后来的一些很无奈的典故。
比如,公元前640年,“郑国”因为“滑国”的背叛而攻入“滑国”都邑,于是“滑国人”变成服从“郑国”,但“郑国”军队回国后,“滑国”再一次倒向“卫国”,因此公元前639年“郑国”再一次讨伐“滑国”。
到公元前627年,“秦国”东征“郑国”的军队灭亡“滑国”,撤军回国途中为“晋军”全歼,是为“秦晋肴之战”,“秦国”虽灭了“滑国”,却无法占领其土地,“滑国”的土地之后由“晋国”所有。
再后来,“秦”准备进攻“郑国”,但是上了牛贩子"弦高"的当,以为"郑国"早已得知消息并有了防守准备,所以不敢攻打“郑国”,可是又怕回去无法交差,就顺手灭了“滑国”,抢了几百辆大车的东西取道而回,现今河南陕县东(睢县附近)的“崤山”附近,被早已埋伏在那里的“晋军”杀得全军覆没。
这些故事都是活生生的存在,“狡猾"一词和词义应该就是由此而来。
很多古籍都有“滑国”的记载,《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云:“‘滑国’国都故址在今河南睢县西北,后来迁到“费(河南省偃师县氏缑镇西南)”,故又称为“费滑”。
《梁书——西域传》中有记载:为嚈哒人(白匈奴),也是被曼洛理族同化的一个子族,野史记载现为渤海华言族。
其二,关于“嚈哒”
刘璠《梁典》记载:“‘滑国’姓‘嚈哒’,后裔以姓为国号,转讹又谓之‘挹怛焉’”,所以“悒怛”即“嚈哒”的别称,古代史书《梁书》、《南史》作“滑国”,而在其他史书中,“滑国”、“嚈哒”分别立传。
“滑国”也叫“嚈哒”及“厌哒”,还有“囐哒、挹怛、悒怛、厭哒、滑国、挹阗”等叫法,西迁中亚的“嚈哒人”皆以“滑”为姓,立有“嚈哒帝国”,我国的古籍中对"嚈哒"有多个称呼,其都是形音相像或相近,很大可能是是翻译或口传讹误造成的。
“嚈”字是成序列的特别汉字,从多方面来看,很像是五千年前黄帝专为蚩尤余族换名统一造的字,其重心的“犬”字,好像在暗讽蚩尤的“尤”被阉割了一截,这套字一共有近30个,多数没有字义和用处,蚩尤号称九九八十一兄弟,如果其每个字对应一个蚩尤余族,除去战损,应该大概是正好差不多。
无怪有资料说:西域的“康居、于阗、沙勒、安息及诸小国三十许皆是(嚈哒)族属,(自己)号为大国”,这应该就是“嚈哒帝国”。
其实,《太平寰宇记》也疑似有说“滑国”是有很多分支:“滑国”......后汉顺帝永建初,‘八滑’从‘班勇’击‘北虏’有功,汉以‘八滑’为后部‘亲汉侯’”。
以“犬”的字形为重心的成序列的“嚈”字有:犬——厌、猒、厭、壓、黶、嬮、懕、檿、擪、懨、恹、擫、嚈、饜、餍、魘、魇、厴、厣、靨、靥、巚、巘、讞、谳等......
这些字形中的“日”和“月”照理应该是“骨”,“骨”这个字在造字时应该也是一个重点,我记得有资料说,当时造字的方案有一个条款是“男性为骨、女性为肉”,所以,“大月氏”的“月”就是“肉”,是与“嚈”族源很近的部族。
在征服了“萨珊波斯”后,“嚈哒”确定了中亚强国的地位,《梁书》记载了此时的“嚈哒”:“后稍大,征其旁国“萨珊波斯、盘盘、宾、焉耆、龟兹、疏勒姑墨、句盘”等地,开国千里。”
说起来,“嚈哒”可能还跟“犬戎”有关,其应该是住在“戎地”的“犬部族”。
其三,关于“匈奴”
那么,“嚈哒”与“匈奴”的历史接口是在哪里呢?这事不完全展开来讲,“嚈哒”与“匈奴”一样实行一妻多夫制就是很好的例证。
《梁书》这样说:“(滑国)少女子,兄弟共妻”,但是一妻多夫并不是一个女子可随意找多个丈夫,而是实行兄弟共妻的一妻多夫制。
《通典》载:“(滑国)女人披裘,头上刻木为角,长六尺,以金银饰之。兄弟共妻”;《隋书》载“(挹怛国)兄弟共妻,妇人有一夫者,冠一角帽,夫兄弟多者,依其数为角”。
这不是凭空的传说,前不久,我曾看过青海出土的棺板壁画,其画面的内容就是二男一女的清晰描画,过去一直没人能解释为什么会是这样,从画面上看,完全是自然的情景。
这个习俗可能是源于最早时,黄帝给蚩尤余族换种后形成的,一个家庭的单元,原本已有配套的人员,而换种就需要在原来男性被阉割之后,加进另外的男性,变成两位主男,这可能是“公”的由来,周代最开始就有“周公”和“召公”,周代八百诸侯国应该都能接受“公”的存在,而且还传到西方形成大量的“公国”。
拜占庭历史学家“普罗科皮乌斯”说:”在所有的匈奴人中,只有他们的皮肤是白色的,他们的语言是一种印欧语”,这应该就是换种的变化。
实际上,当时换种的事并不一定极端抗拒,所以才有可能会在“嚈哒”与“匈奴”形成经久流传的习俗,五千年前人类刚走出母系社会,母系社会实际上是共“公”,主动权在于女方看顺了才接受送子,黄帝用心向好只为消除暴戾,“东岳泰山天齐王”的男性温和体面标致养眼,于是才顺利地被历史接受。
结语:
“嚈哒、滑国、匈奴”等都是华夏同一个族系。

嚈哒帝国
(丁丁哥/20221214/完)
参考:
http://blog.sina.com.cn/gzdd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