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名著与历史,难道刘永福“黑旗军”是《水浒传》的故事再现?
黑旗军”的前世今生
在19世纪发生的援越抗法、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中,为捍卫中国领土完整和维护民族尊严,刘永福以及他领导下的“黑旗军”先后同法国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战斗,建立了卓越的功勋,成为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为后世所敬仰和垂念。而且他以及各将士的人生历程和遭遇,难道不正是“水浒传”里面各路英雄的翻版吗?名著与后代历史具有那么高的相似性,这是巧合还是历史与天意的安排?虽然黑旗军各将士绝大多数都是农民出身,而且文化程度也不高,但却不防碍他们成为特定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黑旗军”原是太平天国革命期间,活动于中国广东、广西边境的一支农民起义军,首领刘永福,1851年,刘永福参加广西农民起义, 1865年率部加入以吴亚忠为首的天地会起义军,旨在推翻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天地会起义失败后,部分起义军在归顺州(今靖西县内)安德北帝庙前举行祭旗仪式,以七星黑旗为军旗,故称“黑旗军”。根据《刘永福历史草》的记载为同治乙丑,即1865年,刘永福从广西的波斗进入越南的安礼好、高平好, 再经左大州到六安州,接着又把势力发展到中越边境的保胜,并以保胜到河阳一带为根据地, 活动于越南北部。

参加中法战争
1873年11月20日,法国当局派安邺带兵180名和两艘炮舰突然轰击河内。刘永福见义勇为,挺身抗暴,亲自率军2000人,翻越宣光大岭,日夜兼程,南下抗法。12月21日黑旗军在河内郊外罗池与法军开战,击毙了法国主将安邺这个不可一世的战争狂人,其部属百余人也成了黑旗军刀下鬼,取得了“诱斩安邺,覆其全军”的罗池大捷。法军被迫退出河内。这是刘永福扞卫国疆,支援友邦抗法的首次战功。越王擢升刘永福为三宣副督,又赐印信一颗,文曰:“山西、兴化、宣光副提督英勇将军印”。以彰表功绩,并命刘永福扼守红河两岸。
1874年 8月,在兴化等地助剿黄崇英有功,获授正领兵官。越南王正式允许黑旗军在保胜设关收税,以补军用。同年10月,越南政府进剿黄崇英,命刘永福权充三宣副提督,督率四路大军。
1882年4月,法国进攻越北,直窥我国云南。刘永福率黑旗军3000人。两军相遇于河内西面的纸桥,刘永福见敌人在武器上占优势,决定采用伏击战,取得纸桥大捷。越南国王晋升刘永福为三宣提督,一等男爵。
1883年农历三月初八,唐景菘同志作为当时清朝天朝派来的“联络员”进驻“黑旗军”,成了刘永福的军师,为其出谋划策——可以说:这是黑旗军从流寇成为正规军的第一步的开始。
1883年法国国会任命李威利为总司令,率领法军2000人先后攻占河内和南定。接着又分兵进犯越南国都顺化及北宁、山西。刘永福满怀“为越南平寇,为祖国屏边”的宏愿,于5月6日率领黑旗军3000人挺进河内,发挥近战、夜战的优势,诱敌深入,使法兵腹背受敌,陷入重围。这一仗打死李威利及以下军官30多名,打死法兵200多名,夺得军械弹药无数。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纸桥之役”。越王为了表彰刘永福纸桥大捷的军功,晋升他为三定提督,加赐一等义勇男的爵号。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刘永福的“黑旗军”配合西线清军,围困占据宣光城的法军达3个月之久,城中法军几乎弹尽粮绝。但随着法国援兵的到来,宣光未能攻克。
“镇南关大捷”。是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史上战果显赫的战役之一,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885年初,老将冯子材身先士卒,年过七旬,却亲自出马指挥,他带领部队从东线向法军作战,并显示出高超的用兵艺术。他采取坚固防御阵地待敌,尔后转入反攻的作战方针,激励官兵奋勇杀敌,并采用主动出击、阵前伏击、近战歼敌、夜袭、包抄迂回、连续追击等灵活有效的战术,始终掌握战场主动权,毙伤敌军精锐近千人,缴获了大量枪炮和干粮,取得 了中法开战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越两国军民的斗志,沉重打击了法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从根本上改变了中法战争的形势,这就是中外赫赫有名的“镇南关大捷”。消息传至巴黎,导致茹费理内阁倒台。

“黑旗军”军旗
收编“黑旗军”并赐官位
1884年8月清政府正式对法宣战时并正式收编了“黑旗军”,刘永福接受清政府给的“记名提督”头衔,成为清朝的官员。1885年,清政府为了逼刘永福率部回国,一个月内就连下九次上谕,采取胁迫利诱,恩威兼施的手法,赐予刘永福“依博德恩巴图鲁”和“三代一品封典”的荣誉,并诏回国听命。
但李鸿章也视黑旗军为眼中钉,对之深恶痛绝。
原来,李鸿章在中法战争中一直持主和的态度,不愿、不敢与法军交战,甚至不惜违抗朝廷派他到广东指挥作战的命令。1884年5月11日,李鸿章奉命与法国代表福禄诺进行和议,在天津达成了《李福协定》。
按照这个协议,全部清军都要撤出越南北部。可是,黑旗军不像其他清军那么听话,他们对于法军是一定要抵抗到底的。这样一来,战争就不可能停止。于是,黑旗军就成了李鸿章心目中的捣蛋分子。在李鸿章看来,抵抗法军事小,破坏和议事大。也根本不相信他们能够抵抗法军,“法自恃强,岂恳终为刘所阻?”“去冬克山西,黑旗精锐受伤甚多,已受大创。今春刘永福募四千人援北宁,亦不战而溃,其御大敌何怯也,华人专采虚声,佥欲倚以制法,法人固深知其无能为役。”
不仅如此,李鸿章还奏报朝廷,希望解决掉刘永福,避免影响和约:“目下和议已成,法人必无反复,法兵必渐撤减,滇、桂边防各军,亦宜及早切实整顿,凡不得力之勇营,应逐渐裁减,汰无用而留有用。闻刘永福所部,冗杂骚扰,与越民为仇,实为边境后患。拟请旨密饬云南、广西督抚,严明约束,酌加减汰,预筹安置妥策,俾无生事滋扰,则保全者多矣。”
1885年8月,刘永福被迫率领“黑旗军”3000人从越南保胜启程入云南省文山县南溪,同年10月,刘永福率“黑旗军”入关回国,清政府下令将“黑旗军”裁减大半,只留1200人。自1885年刘永福率“黑旗军”由安南回国后,历任南澳、石褐总兵将近十载,备受压制,郁郁不得志。黑旗军经过逐年裁减,只剩下三四百名老兵,著名战将亦多离去,这支英雄劲旅被清朝政府摧残殆尽。

刘永福像
奉命赴台抗日
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清军水陆大败,台湾孤危,清政府把这支异军“黑旗军”调赴危区。当年七月廿六日刘永福奉命渡台,他要求闽、粤总督准其回粤西、桂南招集旧部,重建“黑旗军”,受到婉言拒绝。刘永福尽管困难重重,万分悲愤,但他为了保卫祖国领土的完整,救台心切,立即就地补足四营人,续招两营,于八月一日成军,九月二日在汕头乘轮东渡。
1895年初,唐景菘升台湾巡抚后,刘永福建议合力守卫台北冲要之地,唐管政务,刘管军事,受到唐景菘拒绝。
1895年4月,李鸿章赴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弃台湾。台湾人民誓死不肯脱离祖国,于五月廿五日成立台湾民主国,挽留唐景菘、刘永福主持抗战。唐景菘接大总统印时,向北三跪九叩首,大哭而入。刘永福的态度和唐迥然不同:他在台南军次,接到唐景崧送来“台湾民主国” 大将军印,立即出布告激励军民共守危疆。他说:“自问年将六十,万死不辞”。
六月二日,清政府派李经方到台北海面向日本台湾总督桦山资纪递交割台清单。三日,日军在基隆港外登陆,四天后即占领了台北首府。唐景崧私微服出走,溃军难民涌向新竹。新竹、苗栗一带团结性强,自动联防保乡。丘逢甲的部将吴汤兴、徐骧、徐绍祖率领义军,在三角涌歼灭日军樱井队六十余人和敌侦察队十九骑。双方相持月余,互有胜负,使日军占领新竹后不敢贸然南下,台中、台南军民赢得时间进行战斗准备。
台北沦陷后,台南绅民商议再立民主国,迎刘永福入驻府城,三次进呈大总统印,刘永福都坚拒了。他说:" 区区此印,无能为力。" 号召人民出钱、出枪、出力,才是当务之急。沿海督抚张之洞、谭仲麟,边宝泉等相继函嘱刘水福坚守,答应源源接济饷械。刘永福内受台民热诚所感动,外恃祖国大陆的支援,便以帮办台湾军务的名义主持大局。六月间,台南数千军民集会,刘永福率十七名文官员登台歃血誓盟,盟书十七款,有关战守、财经、奖惩等事宜。 在盟书里,反映了刘永福等将领的爱国爱民思想,守土抗敌的决心,民主团结的作风。军民公推刘永福为军统,台南总兵杨泅洪为分统,指挥台湾的军事。又选举七名委员组成议院,谘商政事和财务。
台南抗战中心的建立,面临着一系列复杂问题。由于清廷传谕各官内渡,文武官员纷纷向刘永福缴印辞职,役吏开小差,军队缺员。刘永福本着去留自愿原则,擢选了一批忠勇之士担任黑旗军、新楚军、镇海军以及台中、台南义军的统领和管带。委任了一批自愿留台的文官,充任台中、台南两有八县的官员。经过整顿后,台湾军民团结在刘永福黑旗军的周围,安定了社会秩序,重振了人心。但严重的问题在于经济。由于台北财富之区丧失,藩库、军械局、兵工厂尽落敌手,台中、台南贫困,不足养战,饷械须仰赖于沿海官民的支援,但是清朝下令严禁,日舰拦截,只能少量暗济。刘永福想方设法就地筹晌,盘点库存银二十多万发行钞票廿五万元,发行邮票得数千元,动员凤山盐商捐军响得十一万元,总数约五六十万。当时台湾驻军、义勇近百营,每月需饷十七万两,加上政费、杂费开支,这笔钱仅可支持两三个月。
八月,三国干涉还辽的问题结束,日本增兵两万到台湾。一面派兵舰骚扰台南各港,牵制“黑旗军”北援。主力则从新竹分三路南下台中进迫府城彰化。为了配合军事进攻,桦山致书刘永福,威迫他停战撤兵,日本负责用船“礼送还国。”刘永福立即回书驳斥,指责日本无端侵略台湾,表示"余奉命驻防台湾,当与台湾共存亡。……台南一隅,虽属偏小,而余所部数十营,均系临阵敢死之士,兼有义民数万众,饮血枕戈,誓死前敌。“ 劝告桦山"将台北地方全行退出。……否则余将亲督将士,克日进征。”这封信义正词严,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刘永福回信后,知道一场恶战即将到来,他加强了台南沼海的防务,筑炮台,挖陷阱,装竹签,防敌登陆。月初,派遣四营黑旗军进援台中,连他的亲兵七星队和新装备起来的旱雷兵也源源派赴前线,稳定了台中地区纷乱的局面。
“黑旗军”在彰化北里的大甲溪与日军大战,黑旗军果不负众望,一 这支训练有素的精兵,表现出熟练的战术动作和勇敢精神,使得敌人惊愕,友军赞叹。这一仗日军伤亡惨重,被俘多人。大败奔入山内。但主将吴彭年乘胜追击,日军以汉奸引路,廿九日抄袭八卦山,排炮连翻施放,步兵满山遍野往上攻;守军死守不退,逐山肉搏争夺,主将吴彭年、吴汤兴阵亡,七星队全部殉国。彰化城内汉奸树起白旗,日军冲进城内,黑旗将士多在巷战中牺牲;义军首徐骤突围入高山族地区,重组队伍。
“黑旗军”在彰化决战中精锐尽失,但却表现出败而不馁的顽强精神。刘永福来到嘉义,组织反攻彰化,以肖三发、王德标为主将,招编绿林简成功、叶义成、黄荣帮参加抗战,围歼他里雾日寇,收复云林县城,声势复振。日寇本想乘战胜之威形成破竹之势,遇到哀兵拼死再战,被迫收缩兵力,谴守彰化。这时刘永福推行联庄法,“ 一庄联十,十庄联百,由台南联至台中,由台中暗联至台北。侨至则协力攻侨,屡去则严查土匪。只待粮铜筹足,即约台北同时并举。”台湾抗战有了转机。
但是财政状况继续恶化,八月间各军已无晌,仅发伙食,到九月连伙食也没有了。刘永福派人向沿海督抚哭求援助,无一应者。他电质张之洞说:“谕福守两月,俄即出援,今两月有余,南中幸无恙,今仍未见,何以战守?”“乞为大局计,痛哭流血,乞设法救援,守走生死,望公一言为定。”张之洞回电说:“ 守台之举,出自阁下义勇,鄙人并未置词。至守台两月我即来援之说,实系讹传,鄙人并未发此电。或去或留,仍请阁下自酌,鄙人不与闻。自协济晌械,屡奉谕旨严禁,万不敢违。” 这位保台运动的策动者,为了自己的乌纱帽,翻脸食言了。刘永福仰天长叹:"“内地诸公误我,我误台民。”苍海横流,更显英雄本色。肖三发召集前线诸将商议,与其饿死,不如战死,舍命夺彰化以求活路。这支衣衫槛缕的饥军,肉搏攻城两天,前仆后继,黄荣帮倒下,林义成重伤。
十月上旬,调集陆军五万,战舰三十多艘,实力与黄海海战相当,分水陆三路进攻台南。陆路从彰化南下,十月九日,台南门户嘉义陷落,肖三发阵亡,日近卫师团长能久亲王也被击毙。十日第二路日军在布袋咀登陆,十一日第三路日军在枋寮港登陆。日军进攻台南,遇到了黑旗军和当地居民的顽强抵抗。日寇惊呼:“东南西北,到处无不战斗” 、“可称为中日战争以来未曾有的勇兵。”但是敌我力量十分悬殊,战线节节瓦解。侵略者叫嚣说:“台南四面已成铁桶,不管刘永福如何强悍,插翼亦难飞了。”
十九日台南城绝食,刘永福移驻安平炮台,仍亲自发炮击敌舰,但亲信们已为他安排了出走计划。二十晚城内乱起,刘永福急欲回城,部将们曰:“军心散矣,各路倭兵又大至,此城万不可守,请公去。”公曰:“吾何以报朝廷,何以对台民!”仰天推胸,呼号恸哭。部将陈树南日:“天下多事,愿公留有用之身,切勿留连。"”左右遂拥刘永福上艇,乘英轮爹利士号驶向厦门。
刘永福出走时,“黑旗军”余部和台湾义军数千人仍坚守在台南北面的曾丈溪一线,在日军的全线猛攻下,徐骥、柏正才、林义成血战阵亡,王德林、简精华突围而出,不知所终,全军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