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思考“中日友好”的历史
文化交流”是友好的见证吗?
与日本关系密切的中国。回顾这两国的历史,人们常说“除了甲午战争之后的50年,其他时期都是友好的”。2007年温家宝总理访日时也说过“中日2000年的友好历史”,这几乎是中日两国政府的正式意见。但是,真的可以用友好这个词来概括近代以前2000年的悠久历史吗?
日本的中式建筑
如果让我列举能证明日中友好的具体现象,回答最多的是“文化交流”。以汉字和佛教等文化为首,从古代开始,日本就受到了中国的巨大影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否可以单纯地说这是友好的证明呢?在历史的长河中,伴随着战争、侵略或经济交流而传来的文化也很多,实际上,所谓的文化交流,未必都是友好关系的结果。
抚顺战犯管理所96名战犯前来谢罪
作为我们中国人的世界观,世界文化的起源地之一,最古老的国度,拥有一套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文化思想。对于近代以前的中国来说,日本是一个不太在意的国家,日本比自己地位低,足利将军获得的“日本国王”称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对于日本来说,国王的称号,是被承认为跟随明朝皇帝的臣子的证明。另一方面,在日本看来,中国在各种意义上都是不得不意识到的存在,历代政权大多拒绝从属于中国但又没办法,近代以前的中国势力强盛,虽然从近代到现在历经挫折,但还是不屈不挠的走了过来,这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宝贵之所在。
中国古陶瓷的艺术
从这些事实来看,我认为不能说中日已经走过了单纯用“友好”一词就能概括的历史,但这当然不是要否定中日友好的意义。生活在当下的我们,无法讨论现在和今后的中日关系。在思考历史与将来的时候, 或许可以从更长远的眼光去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