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莱芜战役中的革命英姿与民族大义
1947 年 1 月下旬,蒋介石为消灭华东野战军主力,占领华东解放区,调集 53 个旅 31 万人组织“鲁南会战”,分南北两线对进夹击。
南线由欧震指挥 8 个整编师 20 个旅北犯临沂。
北线由李仙洲指挥 3 个军 9 个师南犯莱芜、新泰、蒙阴。
华东野战军最初决心保卫临沂。
但发现敌人采取“集中兵力、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避免冒进”的战法,难以找到良好战机。
此时北线之敌孤军深入鲁中解放区腹地,威胁较大。
华野首长经过综合分析,改变作战方针。
决定放弃临沂,集中兵力北上运动歼击李仙洲集团。
华野主力利用在解放区内作战的有利条件,夜行晓宿。
于 2 月 18 日到达莱芜周围地区,形成战役合围态势。
2 月 20 日,第 8、第 9 纵队主力在博山、莱芜间的和庄地区伏击由博山开往莱芜归建的第 73 军第 77 师。
至 21 日拂晓全歼该师。
与此同时,华野主力全线发起攻击。
经 20 日至 21 日激战,将李仙洲集团指挥所及第 73 军主力和第 46 军全部包围于莱芜城。
2 月 23 日晨,李仙洲率第 46、第 73 军向口镇方向突围。
华野采取“围三阙一、网开一面”的战法。
有意放其突围,并布置袋形伏击阵地。
以 4 个纵队在莱芜至吐丝口镇之间设置口袋阵。
第 2 纵队部署于蒙阴地区防李部向西南撤退。
第 10、第 9 纵队分别位于锦阳关、博山以北地区阻击由明水、张店方向来援之敌。
上午 10 时,李仙洲集团先头部队遭华东野战军第 6 纵队阻击。
中午其后尾撤出莱芜后,第 4 纵队一部抢占莱芜城断其退路。
东、西两突击兵团展开猛烈攻击。
大胆穿插,分割围歼,逐步缩小包围圈。
战役中,陈锐霆任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司令员。
他与粟裕、陈毅等首长有过多次交谈,深感建设特种兵任务艰巨。
在战役过程中,他指挥炮兵等特种兵部队积极配合步兵作战。
为战役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仙洲被俘后,押往后方时与陈锐霆相遇。
陈锐霆称呼他“钧座”,还将自己的毛衣送给他。
这让李仙洲深受震动,也体现了共产党对俘虏的仁义政策。
此役,华东野战军歼敌 1 个绥靖区前进指挥所、2 个军、7 个师共 5.6 万余人,生俘、击毙国民党将官 23 名,收复县城 13 座,重镇数十处。
使鲁中、胶东、渤海解放区连成一片,粉碎了国民党的“鲁南会战”计划,夺取了华东战场的主动权,为解放军进行大规模运动歼灭战提供了重要经验。
莱芜战役是华东野战军转入内线纵深腹地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运动战。
展现了解放军的智慧与仁义。
华野根据战场形势灵活调整战略,巧妙运用“围三阙一、网开一面”等战术,成功歼灭敌人。
同时,共产党对俘虏的仁义政策也赢得了人心。
如陈锐霆对李仙洲的举动,让敌人看到了共产党的宽容与善良。
这种人性与温情的一面也让莱芜战役更具历史意义。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