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第二帝国形成的历史原因
德意志第二帝国,既普鲁士王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将奥地利帝国排除在外的德意志帝国。
那为何会形成这样的一个版图呢?还要从拿破仑说起。1804年,拿破仑称帝神圣罗马皇帝兼奥地利领主纠合英国,俄国,瑞典和那不勒斯,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年,帝国在俄军支援下入侵法国盟国巴伐利亚。拿破仑东进应战并打败第三反法同盟后,开始肢解神圣罗马帝国,隔年拿破仑成立以自己为护国公的莱茵邦联,并胁迫奥地利皇帝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称号
拿破仑倒台后,于1815召开“维也纳会议”成立德意志联邦,这个邦联由德意志34个邦和4个自由市(汉堡、不来梅、卢卑克和美因河上的法兰克福)组成,在法兰克福设立联邦议会,奥地利为主席代表主持邦联会议,普鲁士为副主席。这个邦联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松弛的政治联盟,各邦享有独立的主权。因此,德意志继续保持分裂的局面。
1848年欧洲革命运动爆发,德意志民间数百名资产阶级人士前往法兰克福,自发组建立宪会议,探讨建立统一的立宪制“帝国”,抛弃贵族组成的松散的德意志邦联。同年6月,法兰克福立宪会议选举“帝国摄政”,任命临时中央政府,第二年3月还颁布“帝国宪法”。574名代表中奥地利仅有2 名,普鲁士却有141名参与,在讨论过程中德意志民族主义者提出由奥地利主导统一的纯德意志民族组建的“大德意志方案”。这个方案遭到奥地利代表反对,因为奥地利有很多非德语领土,选择这个方案就必须放弃这些领土,因此奥地利代表提出由现有奥地利领地与德意志民族领地组建国家的“大奥地利方案”,但由于德意志民族主义狂热分子的反对而流产。最后普鲁士代表提出折中方案,由普鲁士王国主导、排除奥地利帝国的“小德意志方案”,因为“大德意志方案”的流产,这个方案受到了德意志民族主义狂热分子的支持并通过,但引发南部天主教诸邦担忧而导致其退会,但“立宪金议”还是授予普鲁士国王“德意志人的皇帝”称号,但由于这是虚职无实权,不受各邦君主认,权力受到制约,所以普鲁士国王没有接受。
随着1848年欧洲革命形势越演越烈,各国君主开始镇压,1849年7月,法兰克福国民议会被解散,德意志1848年革命失败,但还是造成了各邦君主与贵族体制动荡,并为德意志统一与立宪指明方向。
“小德意志方案”为德意志统一提供了理论依据,随后普鲁士王国开始实践。1849年8月,普鲁士迅速与汉诺威、萨克森组成“三王同盟”,1850年3月吸引30多个德意志邦召开制宪会议,排斥奥地利,组建国家。准备建立一个小德意志联盟。这个计划一旦实现,就等于架空了奥地利领导的德意志同盟。只不过,奥地利不想放弃自身在德意志各邦的主导权,便联合俄罗斯一同反对“小德意志方案”,普鲁士只好解散制宪会议。随后奥地利开始反制,它的目标是拆散普鲁士1834年成立领导的德意志关税同盟。这个同盟到50年代几乎已包括了奥地利之外的所有德意志邦国。奥地利被排斥在外,很是不爽,把关税同盟看做眼中钉。1852年,奥地利提出,关税同盟好啊,可惜没有奥地利,不完整。咱建设一个大德意志-中欧关税同盟,奥地利、匈牙利、波西米亚、意大利什么的都加进来,让俺奥地利来领导,如何?这就等于要剥夺普鲁士的关税同盟领导权。德意志各邦君主赞同,但各邦资本家则纷纷反对。最终,事情不了了之,奥地利依然被排斥在德意志关税同盟之外。
随后就是普鲁士王国的“铁血首相”俾斯麦发动三次王朝战争统一德意志,先是和奥地利联合打败丹麦王国,之后引起纠纷打败奥地利,成立排除奥地利与巴伐利亚的北德意志联邦,最后打败法国与巴伐利亚组建德意志第二王国
结语:其实在三十年战争后,普鲁士说开始崛起并与奥地利发生摩擦与争斗,并,逐渐取得优势,而1834年的关税同盟更是 拟定也统一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