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统领是什么官职(清代总兵相当什么官职)
有清一代,统领的官职出现在以下三个地方:
1)八旗禁旅中的统领:主要是前锋营、护军营两支禁军,其中,前锋营定额1770人(满蒙每佐领抽两人),分两翼,分设左翼前锋统领、右翼前锋统领;护军营约1.5万人(满蒙每旗抽十七人),按八旗,每旗一个统领。因此前锋、护军两营分设十个统领,作为平时带兵的长官,品秩正二品。据我的观察,通常是从各八旗各旗的副都统中选择担任。此外,京师步军营的长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简称步军统领或俗称九门提督,原为正二品,后升从一品,这个性质上比起两翼前锋以及八旗护军各营统领,地位要高一些。
2)晚清自湘淮军之后,各地勇营的带兵长官也叫统领。勇营的基本战术单位是营或者旗,若干营合成一军,即设统领,营的辖数不一,从而二三营到数十营不等,营数较少的也叫统带、督带等等,营数较多叫总统官(就是总统领官的意思,下设若干分统),比如聂士成死的时候就是武卫前军总统官。这些统带、督带、总统等等也统称统领。勇营的统领不是清朝体制内的官职,属于“差使”而非“官缺”,所以没品级,也没额定俸禄(改用“薪水银”与“公费银”代替,由督抚等主管部门自筹)。由于晚清主要是靠勇营打仗,勇营的统领中很多也兼给体制内的提督、总兵等官缺,但不一定去上任(比如毅军统领宋庆担任四川提督达二十多年,但从没去四川上任过),因为体制内仅有这个是作为酬庸的标志。晚清的一个武人,如果没做到实缺的提镇,难免会有不完美的感觉。
3)清末改练新军,协(就是旅)一级的主管称为统领官(俗称协统,就是后来的旅长),品秩参照副将(从二品),新军实行军衔时,定的是陆军协都统衔(及后来的少将)。
统领,清官名。正二品,每旗一人,掌护军营政令。后金(清)设巴牙喇营为亲兵营,统领官称巴牙喇纛额真,天聪八年(1634年)改称巴牙喇纛。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改汉名为护军统领,副职称护军参领,遴选八旗中满洲、蒙古精兵,别组为护军营,平时守卫宫殿门户,稽察出入,皇帝出巡时扈从,驻跸则保卫御营。
按清制规定,护军营人员都由八旗满洲和蒙古兵的精锐者充当,每旗设护军统领一人。上三旗守禁门,下五旗守王公府门。守卫宫城的八旗兵为护军,设军统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