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远嫁和亲的公主: 细君公主
在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皇帝都十分重视国家边境的稳定,为了维护国家稳定与边境安全,有时会采取“和亲”的形式,与一些国家联姻争取一定的政治利益。比如我们熟知的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等,她们以巾帼不让须眉的姿态,为华夏和其他文明的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你知道我国历史上第一位远嫁和亲的公主是谁吗?她就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细君公主。
细君公主
细君公主是汉景帝刘启的重孙女,祖父是汉武帝刘彻的哥哥江都易王刘非,父亲是江都王刘建,因此人们叫细君公主为江都公主。这么一位来历非凡的女子为何会远嫁乌孙呢?原因要归咎于刘建。刘建这人行事十分荒谬,甚至有谋反的意思。《汉书》记载:“凡杀不辜三十五人。建欲令人与禽兽交而生子,强令宫人裸而四据,与羝羊及狗交。专为淫虐,自知罪多,国中多欲告言者,建恐诛,心内不安,与其后成光共使越婢下神,祝诅上。与郎中令等语怨望:‘汉廷使者即复来覆我,我决不独死!’”“建亦颇闻淮南、衡山阴谋,恐一日发,为所并,遂作兵器。号王后父胡应为将军。中大夫疾有材力,善骑射,号曰灵武君。作治黄屋盖,刻皇帝玺,铸将军、都尉金银印,作汉使节二十、绶千余,具置军官品员及拜爵封侯之赏,具天下之舆地及军陈图。遗人通越繇王闽侯,遗以锦帛奇珍,繇王闽侯亦遗建荃、葛、珠玑、犀甲、翠羽、蝯熊奇兽,数通使往来,约有急相助。及淮南事发,治党与,颇连及建,建使人多推金钱绝其狱。”“建时佩其父所赐将军印,载天子旗出。积数岁,事发觉,汉遣丞相长史与江都相杂案,索得兵器、玺、绶、节反具,有司请捕诛建。制曰:‘与列侯吏二千石博士议。”议皆曰:‘建失臣子道,积久,辄蒙不忍,遂谋反逆。所行无道,虽桀、纣恶不至于此。天诛所不赦,当以谋反法诛。’有诏宗正、廷尉即问建。建自杀,后成光等皆弃市。”
因为刘建的胡闹,他一家都倒了霉。细君公主的母亲也因此被判处死刑。故年幼的细君公主一夕之间成为了孤儿,还担上了罪臣之后的名声。所幸汉武帝怜其年幼,接到宫中抚养,教其琴棋书画。细君长大之后,成为一名文才兼备的大家闺秀。
刘彻
汉武帝时期,匈奴屡犯大汉边境,武帝不堪其扰,但因国库空虚,经济实力不足,苦于没有强大的实力将其一举歼灭。而当时的乌孙是一个游牧民族,在西汉初年由河西走廊迁居伊犁河流域,人口达到六十三万,兵卒十八万八千八百人,已经成为了西域诸国中最大的国家。但是当时的乌孙依旧是依附于匈奴。张骞出使归来,遂建议汉武帝和乌孙和亲以拉拢乌孙共同对付匈奴,汉武帝考虑之后,欣然应允。
《汉书·西域传》中记载道:“乌孙以马千匹聘。汉元封中,遣江都王刘建女细君为公主,以妻焉。”显然,已经年过七十的乌孙王昆莫与细君的婚姻,只不过是一种政治需要,没有实际情感,细君公主嫁过去之后实际上过着一种寡居生活。几年之后,即将去世的昆莫要求细君嫁与自己的孙子军须靡,这对于汉族皇室出生的细君来说是违背伦理的。细君公主遂上书汉武帝,哭诉自己的处境。作为帝王的汉武帝自考虑到自己的利益,哪管一名女子的死活,回信要求细君公主遵从乌孙风俗。因为他需要乌孙帮助自己消灭匈奴,细君公主不敢不从。军须靡和细君公主生了一个女儿叫少夫。太初四年(前101年),只在乌孙生活五年的细君公主去世。细君公主去世后,又一位汉朝公主——解忧公主踏上了与乌孙和亲的悲惨道路。
细君公主
乌孙娶到细君公主后,细君公主“自治宫室居,岁时一再与昆莫会,置酒饮食,以币、帛赐王左右贵人。昆莫年老,言语不通,公主悲愁,自为作歌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天子闻而怜之,间岁遣使者持帷帐锦绣给遗焉。”
这样的和亲政策显然是以牺牲女子一生的幸福来换取的,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是残酷的、不人道的。但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女子作为一种政治工具是经常性的。她们以自己的幸福为当时的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唐诗人常建曾作《塞下曲》:“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器销为日月光。”这首本来是赞赏细君和亲的诗文,在今天看来更显得凄凉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