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开国名相伊尹生平 伊尹结局 伊尹子女 伊尹政绩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也各有各的祖师爷。就烹饪行业而言,被后人奉为祖师的,便是商朝著名宰相伊尹。伊尹(约前1630~前1550)是夏末商初人,曾辅佐商汤灭掉了夏朝,成为中国有史料明确记载的第一位宰相,被称为“华夏第一相”。他也是中华食文化的鼻祖,被尊为“烹饪之圣”。 早在3700多年前,他就创立了著名的“五味调和”等烹饪理论,奠定了豫菜以及中国餐饮业发展的理论基础。他的至味论、调和论、火候论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最完整的烹饪理论。因为他出生在莘地,长大后当了官,戴上了官帽,成为了商朝的宰相,所以“宰”字就是“辛”字上面加官帽。据说宰相的“宰”字就是由此而来。从村头弃婴到陪嫁奴隶
商原是夏朝统治下的一个部落,势力范围主要在黄河下游地区,即今日山东及河南东部一带。到了夏朝末年,商汤成为了这个部落的首领,势力迅速强大起来。夏王朝统治了大约400多年,到了公元前十六世纪,夏朝最后的一个王夏桀在位。夏桀是个出名的暴君,过着荒淫奢侈的生活。商汤看到夏桀十分腐败,暗中扩大势力,决心灭掉夏朝。伊尹本是商汤妻子带来的陪嫁奴隶。传说他降生在一棵老桑树的树洞中,今河南杞县城西13公里处有一个名叫“空桑”的小村庄,就是他的出生地。空桑村原来叫莘口村,夏朝时期归属有莘部落。有莘氏女子采桑时,听到村头一棵老桑树的树洞中传出婴儿的啼哭声,就从空桑洞中将伊尹抱走并把他交给厨师扶养长大。后来,商汤与有莘氏部落结好通婚,伊尹作为有莘氏的陪嫁奴隶,当上了商汤家里的厨师。伊尹虽然身材短小,地位卑贱,却自幼聪明颖慧,勤学上进,有志向远大。在成为商汤家里的厨师之前,他曾担任有莘氏贵族子弟的家庭教师,是我国第一个见之于甲骨文记载的教师。他不但掌握了精妙的烹调技术,而且深懂治国之道,以研究三皇五帝和大禹王等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而远近闻名。伊尹见有莘氏国君有贤德,曾经想劝说他起兵灭夏。但他很快发现,有莘氏与夏同姓,均为夏禹之后,血缘联系难以割断,况且有莘国小力弱,不足以担当灭夏重任。经过长时间观察,伊尹认为只有雄才大略的商汤才是理想人选,决定投奔商汤。恰在这时,商汤要娶有莘氏之女为妃,伊尹便以陪嫁奴隶的身份随同到商。从宫廷厨师到辅国宰相刚到商汤家的时候,仍做厨师。他从小学习烹饪,精通五味调和之道理,烹饪技术十分高超。有一次,伊尹用天鹅精心制作了一道“鹄羹”。商汤品尝后非常高兴,便向他询问烹饪之术。他说,做菜时要注意咸淡,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讲究选料和火候,只有调味得当,火候恰到好处,菜肴的滋味才佳。然后,他以烹饪之道讲述治国之理,提出治理国家也和做菜一样,既不能太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做好。商汤听了很受启发,对伊尹极为赏识,认为他是难得的奇才。从此以后,伊尹经常以烹调作为引子,分析天下大势,讲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他认为,任用贤才、推行仁义之道是治国之本,君臣、君民关系必需理顺调和,只有得到天下成为天子,才能享用人间所有美味佳肴。在谈到如何才能做出“至味”美食时,伊尹既讲了烹调的技术,又讲了烹调中的哲学,强调“烹”、“调”方法,要掌握好火候与注重水质,加工要精细,注意五味的调和,达到味厚重、咸淡适中而恰到好处,从而达到“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月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