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美国物理学家,首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李政道简介
李政道(Tsung Dao Lee;1926年11月24日- ),美国物理学家。生于中国上海市,原籍江苏苏州。
1944-1946年先后就读于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研究院学习,1950年6月获哲学博士学位。
1953-1960年历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60-1963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1964年至今任哥伦比亚大学费米物理教授,1984年至今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959)、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4)、意大利林琴科学院院士(1986)和中国台湾 “中央研”院士(1957)。
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等11所大学的名誉教授。
1994年6月8日当选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85年,在李政道博士的倡导下,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中国博士后流动站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他亲自担任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顾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名誉理事长,促进中国高级科技人才的系统培养。
李政道博士热心中国高能物理事业发展,他强调高能物理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学科,发展高能物理同时可以引进高技术。
从1979年开始,李政道博士一直作为中美高能物理联委会美方成员,大力争取帮助来解决中国的种种技术问题。
获1995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李政道教授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1977)、伽利略·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等。
李政道教授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以及其一些对称性不守恒的发现,是极为重要的划时代贡献,为此,李政道教授和杨振宁教授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从上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李政道教授在弱相互作用研究领域做出了许多具有里程碑性质的工作:除去宇称不守恒定律,还有二分量中微子理论、两种中微子理、弱相互作用的普适性、中间玻色子理论以及中性K介子衰变中的CP破坏等重要研究成果。
在统计力学方面,李政道和杨振宁研究了一阶相变的本质(1952);完成了稀薄玻色硬球系统低温行为的分析(1956);他们还对量子多体系统的维里展开做了一系列的研究(1956-1959),并和黄克孙一起研究了量子玻色硬球系统的能级(1956-1957)等等。
这些研究对多体理论作 出了开创性的和重大的贡献。
70和80年代,李政道教授创立了非拓扑性孤子理论及强子模型方面的研究,具有经典意义。
量子场论中的“李模型”对以后的场论和重整化研究有很大影响。
“KLN定理”的提出,为分析夸克—胶子相互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反常核态”概念的提出,深化了人们对真空的认识,推动了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工作。
用随机格点的方法研究量子场论的非微扰效应,并建立离散时空上的力学,理论上受到广泛重视。
李政道教授近年来关于高温超导的系统理论研究工作,也是别具一格的。
从70年代起,李政道教授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和科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为了在中国发展高能物理和建立高能加速器,在李政道教授的建议和安排下,自1979年,由几十位中国学者到国外学习和培训,后来成为建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北京谱仪和进行高能物理实验的骨干;1982年当中国高能物理事业举棋不定的关键时刻,他帮助中国选择了一个既先进又符合国情的BEPC方案,并促成了中美高能物理合作,使BEPC工程在选择方案、进行设计和建设中都得到了美国高能物理界的帮助和支持,对撞机之能如期建成,并成为当今世界上在c-τ物理研究能区唯一的高亮度电子对撞机,并做出了重要的物理结果,这与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为年轻人的尽快成才,李政道教授除在国内开设长期座外,还倡议并创立了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计划(CUSPEA),在1979年到1989年的十年内,共派出了915位研究生,并得到美方资助。
1985年,他又倡导成立了中国博士后流动站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并担任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顾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名誉理事长。
1986年,他争取到意大利的经费,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创立了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CCAST)并担任主任,每年回国亲自主持国际学术会议,并指导CCAST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对提高科技人员的水平起了重要作用。
同时,在北京大学建立了北京现代物理中心(BIMP);其后,成立了在浙江大学的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和在复旦大学的李政道实验物理中心。
简介
李政道出生于中国大陆上海市,祖籍江苏苏州,父亲李骏康是金陵大学农化系首届毕业生,祖父李仲覃(1870年-1941年)为苏州圣约翰堂的首任华人主任牧师(教区长)。
李政道曾在苏州东吴大学附属中学、江西联合中学等校就读。
因抗日战争,中学未毕业。
1943年在贵阳以同等学历考入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物理系,走上物理学之路,师从束星北及王淦昌等人。
1944年,日军进入贵州,浙江大学停学。
1945年转学到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为二年级生,师从吴大猷及叶企孙等人。
1946年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师从恩里科·费米。
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与合作者一起从事统计物理的相变以及凝聚态物理的极化子的研究。
1953年,他任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主要研究工作是在粒子物理和场论领域。
1958年,李政道当选中央研究院第二届院士,年仅32岁,至今仍为最年轻当选的院士。
李政道于1962年加入美国国籍。
自从1970年代初,他和夫人秦惠莙开始回中国大陆访问。
他向有关方面建议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重视基础科学研究:促成中美高能物理的合作,建议和协助建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议成立自然科学基金;于1980年代设立CUSPEA考试,对优秀本科毕业生提供奖学金赴美攻读物理学博士;建议建立博士后制度;
1974年,年轻的李政道回到中国并受到了毛泽东的接见。
在会面当中李政道建议毛泽东参考中国体育对运动员从小培养的模式成立大学少年班,对中国的少年天才进行科学培养。
这一建议受到了毛泽东的点头同意,不久之后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大学少年班。
1996年11月29日李政道的夫人秦惠莙因患肺癌离开人世。
为纪念夫人,1997年李政道及其亲友捐赠3万美元“秦惠莙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简称莙政基金。
莙政基金现支持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苏州大学、兰州大学与国立清华大学等五所大学的优秀大学生进行基础科学研究工作,入选的学生则命名为莙政学者。
获奖
1957 诺贝尔物理奖
1957 爱因斯坦科学奖
1969 法国国家学院G. Bude奖章
1977 法国国家学院G. Bude奖章
1979 伽利略奖章
1986 意大利最高骑士勋章
1994 和平科学奖
199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1997 命名3443小行星为李政道星
1997 纽约市科学奖
1999 教皇保罗奖章
1999 意大利 内政部奖章
2000 纽约科学院奖
2007 日本旭日重光章
著作
粒子物理和场论引论,Harwood科学出版社,1981, ISBN 3-7186-0032-3(hardcopy), 3-7186-0033-1(paperback).
李政道文选1-3集,G. Feinberg编辑,Birkhauser Boston Inc., 1986, ISBN 0-8176-3344-8(complete set), 3-7643-3344-8(complete set).
宇称不守恒三十年——李政道六十华诞学术研讨会,Birkhauser Boston Inc., 1988,ISBN 0-8176-3375-8, 3-7643-3375-8.
对称,不对称与粒子的世界,华盛顿大学出版社,1988, ISBN 0-295-96519-3.
李政道文选,1985-1996,任海沧、庞阳编辑,Gordon and Breach, 1998, ISBN 90-5699-609-6.
科学与艺术,主编:李政道,副主编:柳怀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ISBN 7-5323-5609-4.
物理的挑战,李政道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ISBN 7-5017-5622-8.
宇称不守恒发现之争论解谜,季承、柳怀祖、滕丽编辑,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简体字本),ISBN 7-5424-0929-8,中国香港 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4(繁体字本),ISBN 988-201-675-8.
李政道科学论文选(上,下册),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ISBN 7-5323-8795-3.
李政道文选(科学和人文),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ISBN 7-5323-8865-3.
宇称不守恒思想突破的产生(历史记录及相关文献),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ISBN 7-5323-9270-4.
李政道随笔画选,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ISBN 7-5323-87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