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豪鲁迅的妻子与红颜

01-朱 安(1978—1947)
朱安(1878—1947),鲁迅的原配夫人,1878年6月生于浙江绍兴。祖上曾做过知县一类的官。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朱安,虽然识字不多,但是懂得礼仪,性格温和,待人厚道。因为鲁迅是长子,自从鲁迅父亲去世以后,鲁迅的母亲就开始为鲁迅的婚事操心。老太太喜欢朱安听话顺从的品性,决定娶来给自己的大儿子鲁迅做媳妇。1901年4月3日,鲁迅母亲在没有征得儿子同意的情况下,贸然去朱家“请庚”。结果在两个年轻人根本都不认识的情况下,由双方父母作主,定下了决定朱安一生命运,并给鲁迅和朱安带来终生痛苦的婚姻大事。
鲁迅婚后第三天即东渡日本留学,期间回国也交流不多,朱安甚至向鲁迅母亲抱怨没同过房。然而,鲁迅先生自己说过,是有一两次的。
1947年过世后葬于北京市西直门外保福寺村(即今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02-许广平(1898—1968)
许广平(1898—1968),字濑园,笔名景宋,广东番禺人,祖籍广东澄海。
1917年就读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预科,担任天津爱国同志会会刊《醒世周刊》主编,并在周恩来领导下参加了“五四运动”。1923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成为鲁迅的学生。1926年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毕业,长期协助鲁迅工作。1927年1月,鲁迅到中山大学任教,许任助教和广州话翻译,与鲁迅在白云路租房同居;10月与鲁迅到上海正式同居。1929年,生子周海婴。1932年12月,与鲁迅的通信集《两地书》编辑出版。曾任职于广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鲁迅全集》编辑,上海《妇女月刊》、《妇女知识》丛书及《民主周刊》编辑、撰稿人,上海《文汇报》主办的《妇友》副刊编辑。
1949年后,历任政务院副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副主席、全国文联主席团委员等职务。
1968年3月3日,受“四人帮”逼害,在北京病逝,终年70岁。

03-萧 红(1911—1942)
萧红(1911—1942),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祖籍山东省聊城市莘县董杜庄镇梁丕营村,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一说为:张迺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长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鲁迅与萧红最初是通过文学活动相识的。萧红对鲁迅的文学作品非常仰慕,并在1934年前往上海拜访鲁迅。鲁迅对萧红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和支持,帮助她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鲁迅不仅在文学上给予萧红指导,还在生活中对她表现出极大的关怀和宠爱,萧红常去鲁迅家做客,鲁迅对她如同家人一般。
此外,鲁迅与萧红之间的关系也引发了一些猜测和讨论。有人认为鲁迅对萧红有特殊的感情,甚至可能是暗恋。然而,这些猜测大多基于细节的解读和情感上的暧昧,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支持。鲁迅对萧红的关怀更多是出于对文学青年的支持和爱护,而非个人情感。
萧红对鲁迅的感激之情也体现在她的作品中。她在回忆鲁迅的文章中描述了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和相互支持。鲁迅对萧红的帮助不仅限于文学上的指导,还在生活中给予了她极大的关怀和支持。